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我们现在形容早期的革命,喜欢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这不是形容,是一句实打实的叙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不说了,那会咱们有了自己的部队,武器也装备了起来,已经能在正面战场上和敌军一较高下。

就说长征,说的好听点叫战略转移,实在点说,就是我军为了避免被敌军全歼,而寻找可以生存和发展的新根据地。

而在长征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因伤离队,活下来后凭借一己之力聚拢百余失散战友。

迟滞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南线的“清剿”,为后续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部分火种。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杨赣苏区突围失败

罗孟文出生于江西赣南,少年时期,正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最尖锐的时候。

据相关资料显示,赣南是农业地区,人口中农民占很大比例,但田地却有70%以上掌握在地主手里。

由于生活困难,许多农民需要向地主或富户借贷粮食和资金。

这种借贷关系使得地主轻而易举获取大量财富,农民却日渐贫困,连基本温饱也难以维持。

俗话说有压迫自然也就有反抗,1920年代赣南爆发百余起抗租抗债斗争。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农民以“吃大户”“破仓分粮”等方式反抗,部分发展为武装暴动,这里成为革命火种的爆发点。

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罗孟文,自然而然的被催生了革命觉醒,他在1926年加入农民协会、1927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我党。

1933年罗孟文当选中共江西省委候补委员,任白区工作部部长;同年秋天,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我军因战略失误陷入被动防御。

湘赣苏区位于江西省西部和湖南省东部交界处(包括莲花、永新、宁冈等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和后勤补给基地。

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西行。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国民党兵分两路,一路追击我军主力部队,一边加大了对湘赣苏区的军事压力,试图彻底消灭苏区的革命力量。

据说当时国民党军调集约10万兵力,对湘赣苏区实施“铁桶计划”。

分多路包围压缩红军活动区域,同时切断红军与外界的联系,意图将红军困死或迫使其投降。

当时红六军团分三路从莲花、永新等地向西突围,试图进入湘中地区与红二军团会合,以期扩大红军的生存空间,增强革命力量的凝聚力。

但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防范和红军自身力量的分散,突围未能成功,且我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最终红六军团放弃原计划,以损失约半数人员的代价,以不足5000人的残部突出重围。

当时,罗孟文带领的红十三团是我军长征后留守杨赣苏区(今赣州田村、兴国均村等地)的主力武装,承担“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

他们前期主动袭扰国民党军第77师和万安县保安团,破坏敌军交通线,之后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进行的还算顺利。

但红六军突围后,红十三团面临补给断绝、兵力悬殊的困境,此时杨赣苏区尚未完全失守,但已陷入绝境。

1935年初罗孟文在敦丘堡战斗中腿部受伤离队,结果他离队不久。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陈亦发(时任团长)在孤立无援状态个人意志动摇,选择了倒戈,配合敌军收紧包围圈,红十三团被分割围歼。

陈亦发叛变导致红十三团全军覆灭,加速苏区溃败,国民党军于1935年4月完成对苏区的全面占领。

至此,这一曾为中央苏区提供重要支援的根据地彻底丧失。

收拢部队的过程

苏区失陷后,罗孟文与警卫员吴才生等人伪装成篾匠、木匠等手工艺人,才躲避过了国民党巡查。

之后,他们利用“手艺人”身份游走于市集,一边建立群众联络网,一边打探红军失散人员下落。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不久后,罗孟文和原赣南东郊县委书记刘有沣,在郊外破庙秘密会面,策划联络其他地下工作者。

1935年8月,罗孟文率队转移至泰和县南陂,以砍柴、烧炭为掩护,在深山木棚中建立临时据点。

就这样他通过烧炭活动筹措物资,通过拥护红军的群众传递消息逐步恢复武装力量。

1936年底,罗孟文与刘启耀等失散干部取得联系,并于1937年1月参与召开中共江西临时省委筹备会议,推动党组织重建。

此时,炭棚据点已聚集120余名党员和红军战士,这里咱们说一句题外话。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罗孟文在1935年重组游击队伍后,曾通过地下党联络失散红军并恢复武装斗争,但未提及对陈亦发的针对性追捕。

陈亦发当年的倒戈被定性为“革命叛徒”,但具体惩处细节因史料缺失难以追溯。

对比同期叛变者案例:如1934年叛变的原红军军长杨岳彬,投敌后因失去利用价值被国民党冷落,最终在1951年被新中国政府处决。

可以推测陈亦发的结局有极大的可能,是早年被国民党(或锄奸队)秘密处置而脱离历史记载。

西安事变后,罗孟文根据中共中央“一致抗日”方针调整策略,将炭棚队伍分批转移至油山。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最终与中共赣粤边特委会合,完成组织整合,他们这支百人小队,也顺利的融入抗日统一战线。

1936年底至1937年,罗孟文参与重建中共江西临时省委,并担任宣传部长,领导抗日宣传工作,动员群众参与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期间,他被调往东北,到任三天内平息两起暴乱,并成功收编大批土匪武装。

稳定地方秩序并在蛟河县建立基层政权,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作战,保障东北野战军的物资供应,为解放东北全境奠定基础。

因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罗孟文于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并在会上分享其以烧炭为掩护、聚集百余名失散红军的斗争经历。

他因伤被强制离队幸存,靠烧炭聚百余失散红军,45年成七大代表

结语

说起中国近代史中的早期革命人物,很少说起像罗孟文这样在史料中不太为人所知的革命者。

早期革命者的贡献常被宏大战争叙事覆盖也是历史书写的特性。

但中国革命的特质:它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更是无数个“罗孟文”在山沟炭棚、田间地头完成的组织重构与社会改造。

重审这些“寂寂无名者”,方能完整拼合中国革命从星火到燎原的全景图卷。

参考资料

罗孟文. 中共党史人物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