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广东东莞茶山镇的毛绒玩具厂车间里,白炽灯都会次第亮起。车板工王君元熟练地整理着面前的布料,指尖捏着镊子在板料上来回穿梭。
作为车间的老师傅,王君元负责生产标准件和样板。自1997年出来打工,多年过去,他的眼睛依旧澄澈清亮。他喜欢和人聊“从前”。比如,从前的脚踏缝纫机。比如,从前的收音机节目。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在王君元看来,工作的乐趣在于不断突破。“每天想着每天进步一点点,那样想就比较自洽,跟自己能够和解。”他说。
车间另一头,品检组组长梁建敏正给玩具成品审核把关。梁建敏很瘦,但很有能量,拖货、倒货、检查货,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力气,脸上总是挂着阳光般的笑容,眼睛里充满对工作的热忱。她验货时不单用眼睛,还会把毛绒玩具贴近耳朵来听。
“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去对待这个才有回报。天上不掉东西的,只能靠自己去挣。”梁建敏说。
当夜幕笼罩大地,玩具厂的白炽灯渐渐熄灭。而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贵阳北动车所,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五一”期间,是铁路客流高峰,夜晚动车组检修数量和存车场过夜存放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地勤司机付坤杰和他的伙伴们,开启了他们的“夜间征途”。
付坤杰介绍,“当动车组终到贵阳北站以后,我们负责从贵阳北站牵引列车至贵阳北动车所。我们的动车组地勤司机每天首先就是要完成牵引动车组从动检库调入动存场的工作量,然后再根据日计划,将动车组按时地牵引至贵阳北站交于长线司机。”
付坤杰说,他们的运行速度很慢,最低速度能达到每小时3公里,最高时速也不过每小时70公里。“我们要确认速度、手柄、级位和信号,保障列车顺利入库。”他说。
动车进入检修库内,工作人员正根据任务计划进行动车组一级修作业。
为应对客流高峰,贵阳车辆段推行“昼间零检修+夜间集中修”模式,白天全力保障运力,将检修作业集中于夜间。检修工作人员一般4人为1组,作业时2人在车底、1人在车顶、1人在车内,协同对车顶高压设备、车下走行部、车体两侧、车内设施及司机室等上千个关键项点进行检查。
记者跟随“00后”地勤机械师李金蔚,走下只有1.3米宽的车底检修地沟。只见她一边佝着身往前走、一边仰着头检查零部件,有时伸手核验部件状态、有时拿摄像手电筒检查车底细节。
夜晚的贵阳北动车所,空中鸟瞰存车线灯火通明,一列列完成检修的动车组集结完毕,犹如“陆地航母”蓄势待发。贵阳车辆段贵阳北动车运用车间技术员许涛说,他们的检修作业通常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工作高峰一般像在节假日期间的话,就是车组在回库之后,一般都是9点以后,9点大概到第二天早上的五六点”。
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生产车间,钳工崔岩正拿着扳手进行设备检修,为设备“把脉问诊”是他和班组成员的日常。
2014年初入职场时,崔岩“钻”字当头。白天他跟随师傅脚步穿梭在各个检修现场,将每一个检修难点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再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白天遇到的问题;每次重要设备检修,崔岩总是主动争取上手操作并全力以赴完成,力求精通设备检修的每一项要领。从公司最年轻的主操到高级技师,崔岩的检修经验不断提升。
参加工作以来,崔岩组织完成了乙烯装置核心设备C3101裂解气压缩机组等10余套各类型机组的检修调试工作,攻克了造粒机组异常振动等技术难题30余项,他主导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12项,领衔研发专用工装30余套,累计为企业创效1000余万元。他曾获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今年“五一”前夕更是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今年,崔岩参与的中国石油重点项目——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即将投产,他在专注项目的同时,更希望把其中的实操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才能产生更大的一个效果。”他说。
没有聚光灯的追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劳动者们用最朴实的坚守,把平凡的工作书写成精彩的奋斗诗篇。
统筹:吴炜玲
编导:王雅璇
记者:李嘉乐、邱晨、崔晓强
司晓帅、许畅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