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三年,26岁的施琅,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了清朝。 可是清顺治六年,29岁的施琅,又背叛了清廷,选择归顺郑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廷应该已经将施琅给除名了,一叛再叛,这样的人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价值呢?让人想不到的是: 到了顺治八年,31岁的施琅又一次投入了清朝的怀抱,背叛了郑成功。 面对反复无常的施琅,清廷是怎么处置的呢?清廷的处理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雪藏他几年再说。于是乎一直到了清顺治十四年,被雪藏了6年之久的施琅,才在37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同安副将的职位。 同安当时是泉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所以他这个官职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官,而且上面还有个正主压着。4年以后,也就是清顺治十八年,41岁的施琅,才被提拔为同安总兵。 也就是说,从31岁开始,一直到了41岁,施琅在清廷那儿蛰伏了长达10年之久后,才勉强成为了坐镇一方的军队领袖。 在那个总兵满天飞的年代,他这个同安总兵,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42岁的施琅,忽然就被提拔为了福建水师提督,这可不得了! 福建水师提督,这可是福建省的封疆大吏,整个福建省的水军都需要听从他的调遣。那么是什么让清廷选择给施琅这个机会的呢?

一、首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因为郑氏集团内部乱了。 康熙元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清廷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这其实并不是偶然。 而是郑成功集团,多次以台湾作为基地,以金门和厦门两岛作为跳板,来福建沿海地区各种摆造型,使得本就不怎么稳定的清廷内部,更加充满了惆怅。 可就在这个时候,郑成功忽然暴毙,整个郑氏集团濒临崩溃。郑经继位为延平郡王,可陈永华和冯锡范又开始互相争斗。 郑氏集团这么一乱,就没工夫顾及福建这边的事儿了。因此清廷认为,这个时候是收复金门和厦门的好时机。 重新启用施琅,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他来收复金厦二岛,甚至要一举收复台湾。与此同时,荷兰人也找上了清廷,他们为了报仇雪恨,所以跟清廷合作。 在康熙三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与荷兰人合作,一起夺取了金门和厦门。此后清廷似乎有些膨胀了,居然打算再接再厉,一举拿下澎湖和台湾。可惜没能成功。

二、第二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清廷要收复台湾了。 施琅拿下金厦两岛以后,并没能成功收复台湾。这个时候他多次提出各种平台建议,希望清廷能够采纳。 可惜当时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一直都比较保守,他们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所以不仅没有采纳施琅的建议,反而将施琅的水师提督之职给撤了,这一撤就是13年之久。 再次被雪藏长达13年之久,施琅的内心其实相当焦虑。想起当年被郑成功斩杀的父亲和弟弟,施琅差点觉得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报仇了。 一直等到康熙二十年,郑经死了!这对清廷来说,是莫大的好消息。当时康熙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风头正劲。于是他便将目光扫向了台湾。这就是施琅被重新启用的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台湾那边究竟出了多少事情? 第一件事,郑经去世。这件事对台湾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郑经作为郑成功的儿子,在台湾的权威性相当高。虽然他不怎么主政,可是他的长子郑克臧把台湾管得很好。 郑克臧这个人讲究法治和公平,对公子王孙和平民百姓的态度是一模一样的。这么一来岛上的百姓是非常拥护的,可那些贵族们却很不爽。 因此在郑经死后,以冯锡范、郑克塽、郑聪、刘国轩等人为首的贵族派,便将郑克臧给宰了,拥立郑克塽为延平王。 第二件事,冯锡范和陈绳武之间的矛盾。冯锡范的女婿是郑克塽,所以他当然要支持自己的女婿。而郑克臧,是郑经的另外一位亲信陈永华的女婿。 陈永华虽然不在世了,可是陈永华的侄子陈绳武还活着。最关键的是,陈绳武手握兵权,是郑氏集团的赞画参军。 因此冯锡范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碰到了陈绳武的利益,所以陈绳武和冯锡范之间的矛盾,早就已经爆发了。 此外刘国轩也不甘寂寞,拥兵在外。因此郑氏集团当时令出多处,濒临分裂。这个时候正是收复台湾最好的时机。

第三件事,郑氏集团的财政出现严重问题。过去郑氏集团凭借着海上贸易,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清朝之间私底下的贸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们勉强还能支撑。 可是等到康熙二十年的时候,清朝迁界禁海的政策已经实行多年。这对郑氏集团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个时候的郑氏集团,已经处于财政赤字的状态了。 因此郑氏集团不得不选择增加各种赋税,使得他们统治下的百姓开始变得苦不堪言。所以说郑氏集团这艘大船,算是要沉没了。 种种迹象表明,这的确是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了。而谁对台湾最熟悉呢?自然是从台湾过来的施琅。谁又对郑氏集团仇恨极深呢?还是满门被灭的施琅。因此康熙重新提拔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是一个明智之举。

三、一帮人都在支持施琅。 1、姚启圣首推施琅。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比谁都明白,自己那点能耐想要平台是不可能的。所以姚启圣早在康熙十七年,就已经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了。 后来在他著名的平海机宜十四疏中的最后一道《特举能臣疏》中,再次重新举荐施琅,此后又第三次举荐施琅,最终让康熙敲定了施琅。 2、李光地强烈支持施琅。李光地和施琅都是泉州府的人,所以算是老乡。在姚启圣第一次举荐施琅的时候,李光地便在康熙身边添油加醋,讲述施琅这个人的海战能力。 当康熙命令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攻打台湾的时候,这哥们似乎脑抽了,居然表示拒绝。这个时候李光地卡点卡得特别好,再次提到了施琅的军事能力特别卓越。既然万正不听话,为什么康熙就不能换人呢?由此可见,朝中有人好做官。 3、纳兰明珠也支持施琅。纳兰明珠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他和索额图一起,成为了康熙朝的两根柱石。本身明珠和施琅是没什么关系的,也犯不着为施琅说话。 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 于朝士独亲李光地。---《清史稿》 但是当时明珠正在跟索额图搞斗争,他必须要拉拢后起之秀李光地作为自己的战友。与此同时,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恰好就是索额图的人,所以明珠当然想要找个不是索额图的人来取代万正。 恰好施琅又是李光地推荐的人,索额图在极力地拉拢李光地,这个人可千万不能被索额图弄走,所以明珠才会支持施琅。有明珠做担保,康熙心里自然又多了几分底气。

总结:施琅自身,的确是很有才能。 施琅不光有才能,而且耐得住寂寞。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哪怕是在31岁投降清朝,到了60出头才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他也没有放弃。 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施琅为了报仇,已经等待了30多年的时间,这就是施琅与众不同的地方。 公从容拜稽首,具陈:“海上肆毒几六十年。夫十甲十二子相对,敷穷六十,其将复平。今卜之天时,揆 之人事,郑氏气势,决不能再延。且臣料其一二巨帅,虽号桀鹫,以臣视之,直狐鼠耳。当非臣敌也。”因度已度彼,指掌条奏甚悉。---《襄壮公传》 最终在施琅的努力下,的确收复了台湾。虽然后来施琅对台湾的百姓有些不厚道,但是也无法抹杀他收复台湾的功绩。 参考资料:《清史稿》、《襄壮公传》、《海上见闻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