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王健林,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甩卖广场,王健林的“续命局”


就在近日,万达接连放出几笔重量级消息。


先是在北京,与京东合资成立了注册资本超80亿元的北京泓睿潘达;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企查查


紧接着,又在深圳与腾讯合资设立智薯投资,规模超过160亿元。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企查查


表面上看,这是三方携手布局新业务,实际上却是债务重压下的一场“换股续命”。


更大的动作来自于昨天(8月25日),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规模224亿元 由京东、腾讯、万达、阳光人寿、广州资管等13家机构共同出资。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企查查


此前,外界传言的“500亿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终于落地成形,只是到位资金只有224亿元,而且都是股权投资部分。


对万达来说,这是一次不得不接受的“割肉”。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的有息负债高达1412亿元,其中光2025年内就有400亿元需要偿还,而账上现金只有151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微博


再加上融创、苏宁等债权人追讨的180亿元仲裁, 以及王健林个人名下75亿元股权被冻结,整个资金链已逼近崩溃边缘。



从2023年到2025年初,万达已经累计卖出超过80座广场,占巅峰时期513座的15%。


这次再打包甩卖48座后,手里自持的广场只剩下约300个,年租金减少60亿元。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市监局


更现实的是,万达早已不再依靠收租撑起利润,而是靠运营权收取管理费苟延残喘。


2024年管理费收入达到200亿元,占到净利润的八成,但运营数据却在下滑:租金收缴率从99%降到94%,商户续签率也下滑了6个百分点,甚至有租户抱怨租金已占营业额的18%,远超行业警戒线。


简而言之,昔日“收租大户”的万达,如今只能靠卖资产回血,靠收管理费过日子。


这场持续的甩卖,是一场没有选择的自救。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京东和腾讯的算盘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京东和腾讯会愿意再接这一盘?


要知道,几年前他们已经投过一大笔钱给万达。


2018年,腾讯、京东、苏宁、融创曾联手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当时还签了“对赌协议”: 万达必须在2023年前重返港股,否则要巨额回购。


结果万达两次冲击港股失败,王健林不得不与太盟签下更苛刻的条款。


2023年12月,新的投资协议签订,虽然取消了“对赌上市”的条件,但那300亿元的回购危机,也差点要了万达的命。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太盟投资集团官网


在新零售参考看来,这一次腾讯和京东之所以还愿意伸手,表面是“老朋友情谊”,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


腾讯早年跟着投,虽然没有血本无归,但也被万达坑得够呛。如今再出资,更多是以新基金的方式抵掉旧债,把损失摊薄。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微博



京东的考虑则更复杂。


过去几年,京东与万达的合作愈加紧密。


2018年投资之后,京东开始把“京东之家”开进万达广场;


2022年双方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推动3C通讯全渠道合作;


2024年,京东物流与万达推出“万物快闪计划”,试点即时零售服务;


同年又在营销上联手,11月京东超市和万达智慧商业合作打造线下空间站。



可以说,京东把万达当作线下扩张的重要抓手。


从成本角度看,自己建一个购物中心至少10亿元,还要三五年工期,而收购现成的万达广场,平均下来一座只花10.4亿元,还能立刻使用,不必再操心招商和运营。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微博


对于京东来说,这是节省时间和租金的好买卖。


对于腾讯而言,继续持有股份的意义不在广场本身,而在于保住万达这个庞大的线下消费入口。


全国数百座广场,每年50亿人次的客流,可以承接支付、娱乐、广告等场景。


救万达,对腾讯来说并非稳赚,但比放手更划算。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王健林的生死局


纵观这几年的起落,王健林的故事就是中国地产泡沫时代的缩影。


2017年前后,万达扩张过快,资金链紧绷,不得不靠不断卖资产来续命。


2018年引入腾讯、京东等战略投资时,还能拍着胸脯喊“重返港股”;


但两次IPO失败后,昔日的豪情早已不在。


8月20日,71岁的王健林现身新疆克拉玛依,考察文旅项目,还和当地居民跳舞,露出久违的笑容。


京东和腾讯为何入局万达

图源:微博


这背后却是沉重的现实:他名下98%的股权已质押,157亿元资产被冻结,财富从2024年的1400多亿缩水到不足600亿。


王健林还在努力“跑业务”,但外界清楚,这是在竭力维持信心。


这一次,京东和腾讯的联合入局,为万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却不是治本的药方。


万达的核心问题在于,资产不断流失,运营能力走弱,商业地产红利也早已过去。


靠管理费支撑的轻资产模式能不能长期稳住?能否避免再一次的债务爆雷?答案依然悬而未决。


可以说,万达现在走的是一条“边卖边撑”的路,靠股权置换和基金输血续命。


京东要商圈,腾讯要流量,王健林要现金,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易。


但从长远看,万达要想翻身,必须在存量博弈的时代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今天的“续命”,可能只是换来几年喘息。


历史不会忘记,王健林曾凭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成为全民谈资。


如今,万达的目标不再是亿万扩张,而是如何保住现金流、维持生存。


资本市场冷酷无情,真正能走远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懂得收放有度、能在周期里活下来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