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成功了?”北京,一女子因病去世,留下一套价值400万的房子和100多万现金,由于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更没有立遗嘱,亲戚们认为自己都有继承权,于是就起诉至法院瓜分遗产!法官是怎么判的? 法院查了查,情况跟亲戚们说的不太一样。居委会的人说,张女士虽然有慢性病,但平时自己能照顾自己,也就是病情重的时候,社区或者个别亲戚会送她去医院。 翻病历的时候发现,确实有个亲戚经常开车送她去看病,最后那段时间的病历上,还是这位亲戚以“近亲属”的名义签的字。 最后法院这么判的:那一百多万现金,算是给亲戚们的补偿。 按《民法典》说的,对死者照顾多的人,就算不是法定继承人,也能分点遗产。送医最多的亲戚分了20%,剩下的亲戚各得10%。这么看,法律还是认亲戚间那点情分的,只是把帮忙的回报划得挺清楚。 但那套四百万的房子,法院判给国家了。法官解释说,亲戚们的照顾,实在值不了四百万。要是连房子都给他们,就太不平衡了,付出一块钱,回来四块,这不符合公平的规矩。 之前,上海有个葛老伯去世,也是类似情况,长期照顾他的堂弟分了一百三十万存款,更值钱的房子也归了国家,都是一个道理。 从法律上来说,张女士的这些堂表亲戚,本来就不在法定继承人里头。法定继承人就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些。她啥亲人都没有,又没留遗嘱,这房子就成了“无主遗产” 。 按规矩,这种情况就得归国家,民政部门接管后,变了现会用到扶贫、帮老人孩子这些公益事儿上,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回馈社会了。 这案子判完,好多人都在讨论。有人说,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不是该扩大点?那些真用心照顾的远亲,也该有继承权。 但专家担心,这样可能会让远亲们为了争遗产假装照顾,反而变味儿了。现在这种"适当分点"的规矩,其实也能做到公平。 还有人说,管遗产这事儿得更专业点。民政部门有时候忙不过来,遗产可能会贬值。有人建议专门设个“遗产管理师”的职业,把这事儿办得更妥当。 根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时候,六十岁以上的人里,立遗嘱的还不到7%。要是她早早就写好遗嘱,说清楚财产给谁,多少,可能就没这些麻烦了。 现在钱给了亲戚,房子归了国家,既顾到了亲戚帮忙的情分,也讲了法律的规矩。现在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情况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法律怎么平衡人情和规矩,确实是个该好好想想的事儿。 如今大家也该琢磨琢磨,临走前把自己的财产安排明白,到底是守住自己的想法,还是对亲人、对社会该尽的责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