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5月12日,台湾岛东南部的九鹏基地炮火轰鸣。台军引进的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终于迎来首场“实弹表演”。不过,这场演出刚开场便出现“卡带”现象:短短四波次射击中,竟两度因信号异常被迫暂停,首波更是仅一辆“海马斯”成功发射。这套岛内寄予厚望的“明星装备”,首秀就“掉链子”,不禁让人质疑:台军究竟是在“强军”,还是在“作秀”?

台军高调试射“海马斯”打给谁看

先说这套“海马斯”,全称为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HIMARS),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是近年来美军重点“出口推荐”的地面打击平台。在俄乌战场上,“海马斯”曾因精准打击俄方后勤目标而一度被捧为“神兵利器”,也成为乌克兰获取西方军援的象征。在这一背景下,台军早在2021年便批准通过“轰雷项目”,斥资325亿新台币,向美国采购了29套“海马斯”系统及84枚射程达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ATACMS),此外还包括864枚精确制导火箭弹。

从纸面数据看,这套系统确实有一定“跨海打击”能力,其陆军战术导弹理论上可覆盖福建沿海。但问题是——战争不是射程对比,而是系统对抗。在解放军强大的侦察预警、电子压制、远火反制体系面前,台军这点“点状部署”的火箭系统能活多久?毕竟,解放军拥有完备的火力侦察和精确打击能力,“海马斯”一旦暴露目标,极有可能还没打出去就被摧毁!

台军高调试射“海马斯”打给谁看

此次选在屏东县的九鹏基地进行试射,显然是刻意挑选的“展示窗口”。九鹏基地号称台湾“最神秘的军事单位”之一,占地4000公顷,是台“中科院”导弹演练与研发重地,不仅地处东南沿海、靠近巴士海峡,同时还配套完善的技术保障条件。这也说明,台军此次试射不仅是为了检测系统性能,更是有意“借景造势”,向外界释放“反制能力提升”的信号。而这种信号,在当前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美军频繁介入台海局势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

试射当天,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全程“督军”,美方技术人员现场协助,一切尽显“高度重视”。然而,正是这种“高规格”下的失误,更加刺破了“海马斯神话”的泡沫:关键设备首次实弹演练,就出现信号异常、操作延迟等问题,暴露出台军在接装、编组、操作流程方面仍极度依赖美方技术。美制装备固然先进,但“买来的能力”能不能转化为战斗力?答案,恐怕要打个问号。

台军高调试射“海马斯”打给谁看

此外,从战术定位来看,台军对“海马斯”的期望也相当模糊。台军内部称其为“跨区增援”武器,而非“源头打击”平台,言下之意是用于快速火力支援。但其配套的ATACMS导弹却被台媒炒作为“源头反制的关键”。矛盾的定位反映出岛内在军事战略上的混乱与摇摆——既希望用“海马斯”制造所谓“反制”的声势,又不敢真正迈出战略冒险的一步。这种“打着擦边球喊口号”的策略,其实更像是给美方一个“交代”,而不是为了真正提升自身战力。

另一方面,台军这场“雷霆”演习,并非孤立事件。同一天,台军还同步举行“神鹰”、“神弓”等多个年度操演,涉及陆航直升机、便携式防空导弹等多型装备。看似热闹,实则更像一场“对内宣传秀”,为即将到来的“汉光演习”铺路。岛内媒体用上了“模拟实战”、“验证战备”等字眼,极力渲染战力提升。但在解放军高度现代化、体系化的压制能力面前,台军这种“拼凑式演习”显然缺乏实战意义。

台军高调试射“海马斯”打给谁看

而从解放军角度看,台军无论采购何种美制装备,都难以改变“纸老虎”的现实。国防部早已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美台任何形式军事勾连,“倚美谋独”注定失败。国台办也多次指出,所谓“以武谋独”是走不通的绝路。缺乏统一战略支撑、战区协同和信息体系融合,“海马斯”再多也只是“昂贵靶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