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傍晚,天安门广场华灯刚亮,
毛泽东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念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时,底下站着的政协代表忽然有人皱起眉,
前面写“一九四九年”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这里怎么换成汉字?
同一句话里年份写法差这么远,旁边秘书低头翻稿子,发现原文就是这么写的。
当时没人敢问,只觉得这两种写法透着古怪,明明都是年份,干嘛非要一个用数字一个用汉字?
1949年9月30日那天,政协会议刚散会,
代表们就联名提了个议案,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泽东亲自领了这差事,关在丰泽园写了三天,初稿出来时,秘书发现他没按惯例写“某某年立”,
而是用“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劈成三段。
“三年以来”说的是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算到五四运动,
最后那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事儿全兜进来了。
整整三辈人的血火,全刻进这方碑里。
有人提议碑文里写“中国共产党英烈永垂不朽”,
被他划掉了,说要写“人民英雄”,不只是一个党的事儿,是全民族的记忆。
他在稿纸上写“一千八百四十年”时,特意没用阿拉伯数字,一笔一划都是正楷。
当时政协会议讨论碑文初稿时,有人提议加上“中国共产党英烈”字样,
毛泽东拿着稿子在灯下圈掉了这几个字。“不能只写党派,”
他指着“人民英雄”四个字说,“这是全民族的事儿,林则徐算不算?三元里的百姓算不算?他们不是共产党员,但都是英雄。”
这话让旁边的民主人士红了眼眶,新政权刚站稳脚跟,就把功劳归给了整个民族。
更妙的是年份写法。“一九四九”用阿拉伯数字,干净利落像刀切;
“一千八百四十”偏用汉字,六字铺开占满纸面。
有人问秘书是不是笔误,秘书翻出修改稿:从“一八四〇”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改了三次。
后来才看懂,这是故意的“三年以来”(三字)、“三十年以来”(五字)、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十三字),字数像台阶一样往上摞,每多一个字,
就多压一分历史的重量。念到“一千八百四十”时,每个字都像锤子砸在石碑上,
让人想起那些扛着锄头打洋枪的百姓,想起虎门销烟的烟火,想起三元里的铜锣声。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进广州湾,鸦片战争的炮声炸碎了天朝上国的幻梦。
次年《南京条约》签字,香港岛被割让,五口通商的条款像锁链缠上中国海岸,
海关关税要跟洋人协定,中国头回尝到半殖民地的滋味。
可就在这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的烈火还没熄,三元里村民就举着农具围了英国兵,
把洋枪队赶进稻田,这是百姓自己的抗争,没等朝廷下令,自发护着土地。
后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再到辛亥革命,枪响一声接一声,没断过。
毛泽东把这年刻进碑文开头,不是单记屈辱,
是要把109年的血路从这里数起,从扛锄头的百姓到拿枪的战士,都在这条轴线上。
碑心石是从青岛浮山采的,一百多吨重,万余名工人用了一个月,绳子勒进肩膀,
脚底下磨出血泡,硬是从山里拉到车站,又用火车运到北京,没一个人喊累。
碑上刻的十幅浮雕,从虎门销烟到渡江战役,每个场景都有真事儿,画稿改了二十多遍,
雕“五四运动”时,特意去找北大老教授问当时学生举的标语牌,连衣服扣子都跟老照片上的一样。
石匠们白天雕石头,晚上听老战士讲打仗的故事,
有人雕着雕着就哭了,说这不是刻石头,是把人心里的事儿刻上去。
浮雕里有个扛炸药包的小兵,原型是个山东民工,
牺牲的时候才十七岁,石匠给他刻了双大眼睛,说要让他看着新中国。
碑身立起来那天,工地上的石匠摸着碑面说:“这石头硬,比铁还硬。”
1958年5月1日那天,北京城里锣鼓敲得震天响,
五十万群众穿着新衣服往天安门广场涌,都想看看纪念碑揭幕。
红绸子往下落的时候,八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太阳底下亮得刺眼,
前排有老人摸着碑座哭了,他们想起1900年躲八国联军,
想起1937年跑日本飞机,如今这些事儿都刻进石头里了。
现在广场上每天都有游客仰着头看碑文,有人指着“一千八百四十”问孩子这是哪年,
孩子奶声奶气答:“老师讲过,从那年开始中国人就没再怕过。”
碑前的花一年四季换着颜色,春天摆桃花,秋天摆菊花,都是老百姓自己送的。
前几年有个老兵坐着轮椅来,在碑前敬了个礼,
说:“当年我们连一百三十人,现在就剩我给你们送花了。”
这碑立了快七十年,风吹雨淋的,字儿还是跟新的一样。
石料是青岛浮山的花岗岩,硬得很,就像中国人的骨头。
晚上灯光打在碑上,影子能拉到金水桥那边,老人说那是英雄们在看着咱们过好日子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