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华(规划专家)
历史上,北京城由西南向东北演变,使得北京城的西半部古建遗迹多于东半部,因此中轴线以西的重点历史文物更为丰厚,现仅介绍其中的三个源头——北海、法源寺、先农坛,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佛教艺术、祭祀农业的源头典范,可令人洞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先农坛庆成宫(1901年摄)
北海 京城造园艺术的楷模
北海是我国迄今为止保留下来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现在北海公园全园占地面积约为6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39公顷,占57.4%。主要建筑大多集中在琼华岛和北海沿岸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全园布局以琼华岛为主体,以白塔为中心,各景点既各具特色,又与全园风格和谐一致。
尤其要着重阐述的是,北海公园有着极为深厚的地理优势及文化内涵,特别是它在造园艺术方面具有许多独特的意境及高妙的技法,连紫禁城的御花园、颐和园等都不可比拟,择其要点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立意深奥。北海沿袭了历代关于“海岛仙山”的模式,用太液池比仿为东海,琼华岛、瀛洲(团城的古称)和犀山台三座岛屿象征为三座仙山,满足了皇帝在此仙境逍遥生活长生不老的欲念。
其次是巧于借景。“景观”一词近年来十分热门,但要知道我国对城市景观及造园理论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明代的造园景观大师计成(字元否)早在四百多年前即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八字精辟论述。北海在园林设计上,正是出色地运用了此八字真言,突破了自身空间的局限,把园外景山的景色“借”入园中,延伸了空间尺度、丰富了景观层次。园中的山与水相互衬映,山有水而灵、水有山而秀,这正是中国造园文化艺术的精华和特性所在。这种形神兼备的技巧,在世界造园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技高一筹、无以匹敌。
第三是曲轴连景。团城与北海公园是一体的,团城恐怕是世界上最微型的城,也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久远的宫苑,号称“北京城的胚胎”。值得注意的是,团城承光殿的轴线与琼华岛白塔山永安寺的轴线相互错开约15米,承光殿的轴线在西,永安寺的轴线在东,而造园匠人破天荒用一座反“S”型曲桥——“堆云积翠桥”,把两条轴线严丝合缝地融成了一体!这种在园林中以曲桥把空间巧妙而自然地一气呵成天然连缀的技法,在所有皇家园林的造园记录上是绝无仅有的。
最后则是因地造势。北海原为皇家园林,皇帝经常来此巡游,古时最大的难处在于园内的活动与园外的建筑密集、街巷遍布有视线上的影响,虽然在园内景物最集中的东部围墙之外专门辟了一条防护兼消防的夹道,仍不足以达到视觉上阻隔的效果。北海公园巧妙地在园的东部填土造出比视线更高的小地形,既丰富了园内景观和层次,东眺又看不到外部杂景,体现了我国造园叠景应具的“不尽之感”传统,更突出了园内隔绝世尘、自成一体的意境。
景山万春亭和琼华岛白塔“借”入北海
法源寺 京城古刹的文化脉络
法源寺堪称是一座千年的古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当初唐太宗远征高丽时为了悼念阵亡将士,于唐幽州镇城东的南门之东建立了这座寺院,起初取名为悯忠寺,就是今天的法源寺。现在大部分建筑是清代盛期所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整修法源寺,四十五年(1780)乾隆亲临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1400多年来,法源寺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俗语有言:“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在大陆出版后,法源寺的名声大噪,无数寻幽探古的游客争先恐后来此朝拜。
法源寺目前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所在地。1956年中国佛学院于法源寺成立;1963年作为“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会址;1979年被北京市批准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在法源寺举行了为期10天的巡展;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代表性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悯忠寺复原图
先农坛 农耕为本的象征
北京的先农坛与天坛隔着永定门内中轴线两侧大致对称布局,可以说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兄弟俩”。
先农坛又称“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以及举行皇帝亲耕的地方。现存的建筑群布局完整,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实物见证。
北京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注解。先农坛平面呈北圆南方之形状,总面积860万平方米,外坛墙长达4378米。耤田是先农坛里最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这块由皇帝亲自耕种的土地,被民间俗称为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的主体建筑最初称为山川坛斋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乾隆二十年(1755)后改称为庆成宫。庆成宫十分辉煌豪华,民间甚至称其为“不在故宫的故宫”。观耕台是清乾隆年间的构筑物,是皇帝亲耕完毕后,在台上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地方。
2024年年底,1458年建成的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游览先农坛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看点。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