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装完煤制油或工业废水的罐车没有清洗,转头就装满了食用油,然后拉到各个厂家分装成大桶小瓶,再卖给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流到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上老百姓的胃里”。

这不是电影或小说,这是7月2日新京报韩福涛和两名实习生的一篇题为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的报道。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一开始,网上都以为新京报的毒罐油报道是个假消息。在沉寂多天后,媒体和网民不再沉默。在央视网评等各大媒体陆续介入后,毒罐油事件今天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

面对滔天的舆情,当事企业中储粮沉默数日后,发表了“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的回应,全文没有一句道歉,只有甩锅

PART.1

铁证如山,他们没有一句道歉,底气何在?

皮球满天飞,责任无人领。面对汹汹舆情,当事企业以及当地的市场主管部门可以说是相当地笃定。本次事件被指名道姓的企业主要是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汇福粮油集团。7月6日中午,中储粮集团通过微博官方账号发布事件回应,称集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仔细研读全文,全文没有一个道歉的字或者道歉意思

所谓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这是满纸的官话,充满了傲慢和蔑视,完全没有把全国的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放在眼里。

如果这个通报里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第一时间把责任甩锅给运输公司。

这就是我们以为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国企中储粮。

另一当事方汇福粮油集团称,卖出的散油皆由“客户自提”,“可以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场”,唯独不是“汇福”牌的。虽然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个回应颇具“机智”,但网友认为,只需略微揣摩,其“甩锅”的意图路人皆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食品安全领域的丑闻屡见不鲜,商家企业拒不道歉的戏码也一再上演。这些企业的底气往往来自于强大的公关机器和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网,因而应对此类事件时心存侥幸,以期在事件后续发展中找到转圜的余地。

这起毒罐油事件也让许多网民想起了国民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2008年9月11日,时任东方早报调查记者的简光洲,发表了题为《甘肃14名婴儿同时患病 疑喝三鹿奶粉所致》的报道,一时间,举国震惊。

报道发出来后的当天,三鹿集团不是第一时间撤回相关产品,作出道歉,反而向简光洲及其所在的《东方早报》发出各种威胁、施以巨大压力

在该报道的网络跟帖评论中,有一半的网民对简光洲和东方早报进行谩骂,什么打击“民族企业”,收了外资的好处费等等。

在9月10日晚,简光洲在把写好的报道交给编辑部后,就收拾了办公桌上的东西,当天晚上他一夜未眠,做好了报道发出后离职的准备。

毒奶粉引发的舆论反响激烈,有关部门介入。关联企业纷纷低头认错,三鹿也不例外,原先高贵姿态不再,转而发表致歉。涉及“毒奶粉”事件的主要三人,两人被执行死刑,一人被判无期

PART.2

他们都沉默了,他们都散了,但仍值得我们尊敬!

历史惊人的相似,类似的情况在国外也曾发生。

20世纪初,美国调查记者厄普顿·辛克莱通过深入肉类加工厂卧底,发现了肉类加工行业带病的牲畜、恶劣的生产环境等触目惊心的卫生问题,他详细记录后,汇总发表了名为《屠场》(又称《丛林》)的著作。

作品出版后,迅速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舆论压力迫使美国政府采取行动。在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和药品法案》及《肉类检查法案》,这些法律严格规定了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标准与检查程序,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毒罐油不是今年才存在的,是长期存在的一个行业的潜规则,甚至都不算上是什么秘密。这就如同当年在河北,往奶粉里添加提升蛋白的三聚氰胺一样,都是你知我知,只有天不知地不知的事。

尽管今天很多人讨厌媒体的娱乐化,但如果没有媒体的力量,没有那些调查记者,可能我们今天还在吃着地沟油和毒罐油,喝着三鹿奶粉,品着瘦肉精的猪肉,我们因为在街上闲逛而可能被送到收容遣送站。

可以说,无论中西方,媒体都是推动社会的进步的重要力量

2003年,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王雷报道了孙志刚案:此案受害人孙志刚,仅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收容站,并在收容站内遭受殴打致死。该报道导致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2008年,简光洲三鹿毒奶粉报道,让“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得以修订并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前出台

2010年,时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揭露了山西疫苗乱象,推动了全国疫苗普查及安全警示制度的实施。

还有很多的记者,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然而,事实却是异常的残酷。曾经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财经杂志等不得不学会了沉默。

学者张志安在2017年的《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中指出,调查记者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与六年前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

还剩多少人坚持在调查记者这个行当中?2017年的答案是:175名,现在恐怕是更少了。如今仍在财新工作的人称三姐的王和岩中国经营报郝成,然后还有新京报、澎湃新闻等的少量的调查记者

曾经推动社会进步的调查记者因何离开?

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还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真相的渴望与尊重?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致敬那些曾冒着各种危险与风险的媒体记者,为守护我们的下一代的安全健康,为守护这个时代的底线与尊严,做出的努力与坚持。虽然他们慢慢地都散了,但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微光,带着我们走出了黑暗的漫漫长夜!

黎明终将到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