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自己的矿,还得花大价钱买外头的玩意?
磁材专利像城墙一样挡在那里。日立金属拥有的六百多项专利,把中国稀土企业堵在门外。只要稀土企业想把自己做好的磁材卖出去,就要给5%销售额“过路费”。这一条,企业无论同意与否,都得照着给。
这一年,国内钕铁硼磁材可以生产八万吨。可是真正拿到专利许可能自由出口的,只有两万吨。剩下那六万吨怎么办?只能窝在国内市场,大家挤着抢市场,打价格战,谁也没便宜占到,有些企业甚至难以维持下去。
“明明专利快到期了,日本企业却通过操作把期限拖到了2029年。”
看到这个消息,二十多家磁材企业终于坐不住,开始联手打官司。可实际结果,还悬着呢。技术始终是稀土产业的命脉。全球来看,稀土产业链分为上游的磁粉制备、中游的材料制造、下游的用途开发。被日本公司掌控的,不偏不倚就是上游。无论是快淬粉还是纳米磁粉,关键工艺都握在他们手里。
中国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就是怎样制造磁材。数量虽多,占总数的80%,但涉及源头和终端的技术,始终差一口气。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高端市场中国企业碰不到边。
新能源车用的高效率电机,效率高达97%,供应商名单不是中国公司,而是欧美和日本企业。连自己国家的车用上了高价买回来的磁材,不禁让人无奈。
中国拥有全球七成的稀土储量。“家里有矿”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可江西的稀土矿挖出来,运到日本加工成磁钢,一公斤价格能达到几千元。产品又卖回中国自己的市场。如此循环,家里好东西迟早会被消耗完。
内蒙古的轻稀土资源还能挖五十年左右。可永磁电机必需的镝、铽等中重稀土,江西的矿山存量也就够撑15到20年了。全球近九成的中重稀土供应还仰赖中国。美国的F35战机造一架就消耗400公斤稀土。消耗速度让人心惊。
中游挣扎困境,专利的绳索一直未曾松开。
云南红河州新发现有115万吨稀土矿。这算是个重大利好?对行业来说是个新机会。可如果没有核心技术,这些矿就如粮仓里堆满米,却没有大锅能煮成饭。资源一时有,技术短缺仍然紧迫。
不是没人想自救。比亚迪不断投入研发,做出了自家“嫦娥”IGBT芯片,直接用在自家新能源车上。地平线科技捣鼓出来算力128TOPS的“征程5”芯片,也搭载在比亚迪的汽车里。这些动作说明企业想打破桎梏。
与此中科院带队攻关上游的磁粉技术。盛和资源则在四川建厂,目标是回收废旧电机,让稀土回炉重生。回收技术尚处起步能解决5%的需求,剩余95%,还需靠源源不断的矿产供应。
专利墙如影随形。日本信越化学等企业的壁垒依然难以跨越。云南刚发现的大矿,手里有了筹码,能不能成为“底牌”,还得看中国能不能掌握自己的技术专利。如果没有“熬制”的本事,再多原材料也难成大菜。
将来如果能创立自有专利,把内蒙古丰富的稀土变成绿色环保的工厂,把江西的钕铁硼以中国品牌堂堂正正卖出去,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仅有矿石还远远不够,没人愿意一直做“供应商”。
“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为专利优势,终究难以突破高端市场。”
先进国家持续加码专利保护。日本等国企业屡次通过专利延长锁定市场,不仅给中国企业出口设置高门槛,也让高端稀土产品无法自由流动。中国企业要想冲破困局,唯有增强自主创新。
其实稀土不是稀罕物,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但分布在中国比较集中。中国出口了全球90%中重稀土,为啥还要高价买技术?“米仓无锅”正是如今中国稀土企业面临的困局。
重新布局上游技术,创新变废为宝的新工艺,已摆在面前。将核心技术专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吃下定心丸的保障。否则等到矿产逐步减少,主动权只能全交出去。
行业升维,靠的不只是资源,还有创新和专利。迈过专利墙的高峰,每个行业人都希望家里的矿不再“贱卖”,国家的财富能变成物有所值的产品。
守着家底,眼巴巴等国外技术,主动权早晚会旁落。
专利,资源,技术,还有未来的市场,捏在谁的手里,其实老百姓都关心。
冲破这堵“专利墙”,中国稀土企业还在路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