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哈耶克说:“我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实。”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实”这句话?
人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经常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有分歧,而是因为不同人对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譬如,我国经济过去四十年飞速增长,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相提并论,这是事实,大家也没有分歧。
但问题在于,我国是如何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不同的人解释不同,甚至相反。而这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主张,未来是什么样,依赖于我们相信哪一种解释,这就是说“我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实”的含义。
而过去四十年,毫无疑问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认识到这一事实,其实很容易,但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
通读历史的都知道,过去的四十年,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连续四十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吃饱饭,连续二十多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吃上肉,没有战乱,甚至也没有饿死人。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全民普遍性能吃饱饭且连续四十多年温饱无忧,有且只有一次,那就是在对外开放之后。
而在五千年历史中,全民普遍性能够吃上肉,有且仅有一次,那就是在加入WTO之后。
过去四十多年,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时代。
但如果我们对什么导致了这一时代没有共识的话,那么不同人的主张就会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最终带来的结果,毫无疑问也是颠覆性的。
而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扬长避短。
当三星堆青铜面具在直播间收获百万点赞的时候,可能连商周工匠自己也想不到,他们需要耗费毕生心血打造的礼器,今天的东莞现代化工厂1分钟就能够复刻出来。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GDP增量1.3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整个北宋经济总量的3.6倍。
更残酷的对比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我国人均GDP仅仅增长了5美元。
而对外开放短短四十年,这个数字就暴涨了70倍。
对90后来说,他们也无法想象,以前的人曾经用“糖精水”冒充汽车;用“糖醋水”来冒充可乐。如今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超过95%,这相当于每天为每个人准备了6斤粮食。
过去老一辈见面常说吃了吗,背后是刻在骨子里的饥饿记忆,而今天,吃饱饭已经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1949年,我国人均寿命仅仅只有35岁;到了2023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经高达78.2岁,我们用了三代人时间,走完了欧洲200年才完成的寿命跃迁。
而这些,都是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的奇迹。

尽管我们都身处其中,但很多人很难感知到市场经济的好。
过去四十多年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但对很多人而言,过得更好了,不会感谢市场经济,过得稍微不好了,反而会埋怨。
市场经济任劳任怨,而它对我们带来的根本性改变,是难以磨灭的。
1978年,当时我国人均GDP仅仅只有200美元,外汇储备更是不足2亿美元,全国城镇化率也不足18%。
当时的物资短缺、凭票供应是常态,甚至“攒一年钱才能够买一台匈牙利黑白电视机”。
到了1992年南巡讲话后,我国加速进入市场化;私营企业不断崛起,最终贡献了我国60%的GDP,70%的税收和80%的就业。
而深圳、杭州这些地方更是成为互联网和科技创新的摇篮。2024年,我国GDP总量突破114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更是增长了70倍,经济总量也稳居全球第二。
今天这40多年五千年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是全球化、是市场经济、是今天的世界秩序带来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应该坚守什么。
2001年,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加入WTO,通过修订高达2300多部法律法规,我国建立起了符合国际规则的市场体系。
此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更是占全球30%,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更是突破43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从加入WTO到成为世界工厂,这背后也离不开外资提供的裨益。
2024年,我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高达2.8万亿美元,构建起“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生态。
从一开始我们只有人,没有技术和资金,到外资提供技术和资金;再到我们自己创新对外投资,这个过程普通人的生活不断变得更好,人们从解决温饱到丰衣足食,这四十多年,是中华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多年。
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是导致我们今天成功最重要的两大法宝。

40年前,进口商品还需要凭外汇券购买;而今天,普通人也能够购买国外进口鱼油、龙虾和和牛。
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已经高达44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结果。
四十年前,对外开放让国人告别饥饿;四十年后,继续对外开放决定着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国的问题,必须从长历史的脉络中理解。
而过去四十年,恰好是文化基因和制度韧性的结果;未来,我们唯有坚持“越发展越开放”,才能够让每个普通人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过去四十多年的成功总结得来的经验,也决定着我们未来百年乃至千年还能否延续这一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实,而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事实”。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