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这个词,读起来就让人忍不住想多问一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命运,才能把这样一个光环戴在自己头上?中国历史上,能被叫状元的,寥寥无几。据公开统计数据,文武状元总计七百七十多人,还不到一个县的中学毕业生数量。这么说有点怪,但事实就是如此!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河南牛家的故事,就似乎更像是剧本写出来的传奇。一个家族能出父子两代状元,还是“文武状元一门双星”,想象一下在当时的乡土社会,该是一种怎样的荣耀?可再风光的故事,也绕不开最终归于平淡的结局。牛凤山,1806年出生在巩义明月坡,那个地方现在还剩下不少黄土高原的遗风,一眼望去,还是很有“中原味”的。牛凤山出生时,家里其实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地里只能收些小麦,逢年过节也不过多煮些红薯。他小时候练武练得很卖力,人家说读兵书是白费力气,但他偏不信,反而把《六韬》《孙子》都翻烂才作罢。

多少人会问,农家子弟寒窗苦读,苦练武艺,是不是就一定能一飞冲天?没人肯定,但牛凤山就是在武科举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有现存卷宗记载,牛凤山乡试、会试一路晋级,最后殿试得中武状元。朝廷封了头等侍卫,将军也干了,四世一品,这光景,谁不眼红?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再看他儿子牛瑄。老话都说“虎父无犬子”,但牛瑄走文科这条道,和父亲满手老茧的武艺,完全不同。他考中进士那一年,按理说最应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也够低调。金殿传胪朗声报出,牛家府门外锣鼓齐鸣。后来当翰林,擅书画,《留余》这块大匾坊间传为佳话。父子一个文坛新贵,一个武林悍将,这种组合,别人家做梦都不敢想!

牛家日子起色之后,心里也有打算,不是忙着骄纵享乐,而是建起自家私塾,还专门聘教师。史料记载,他们有时会带着族里聪明伶俐的孩子,进府亲自指导,上自家谱讲家风,下说历代祖先如何做人,如何守本分。他们甚至要求家族后人,每到祭祀节庆,都要亲自出面主持。“长者为尊,少者当敬”,倒像一套封建家规,但起码,为后人树了个牌坊。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明月坡上的牛状元府,到今天还有轮廓。布局工整,硬山顶,瓦檐上嵌龙兽,不懂建筑的人也能看出来豪气冲天。有人拍照说,站在府外,对面二龙山如卧龙出渊,背后又是连山环抱。自古风水有说法,这座府邸恰好让“牛家气运”聚而不散。那么,这种“意气风发”最后都会变成什么?反正,当时坊间里传得风风火火,说牛爷子年年给村里修桥补路,遇灾免赋,在本地声望极高。

牛家做官,并不全是家族自吹自擂。据咸丰五年档案,黄河泛滥滩地淤沙,牛凤山为受灾民请命,成功奏请减赋。村民后来给他立了碑。牛家男儿重修虎牢关,带兵护乡,最后成了地方史志里的“保境安民”代表。有些个子孙没继续考上状元,但官途也算顺畅,在清末算个能人。可惜啊,这盛世终不能常久。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时代总是在迅速更替。清末民初,旧有制度一夜之间崩溃,没剩几分情面。1905年官方废除科举,牛家那些代代传下来的荣耀也就逐步在风里化为泡影。民国乱世,打仗的打仗,逃荒的逃荒,牛状元府也渐渐失去了原先的热闹。那些当年在中堂书画谈笑、家塾议学的牛家后人,要么外出谋生,要么隐于乡野,世事再不复当年。

在今天,守着牛状元府的,只剩下牛师静。牛师静这个名字,外地人也许不熟,但巩义本地,几乎没人不知道他。牛师静是牛思瑄的儿子,牛凤文的曾孙。看上去他该是继承家族辉煌的新一代,实际上,他的人生却和牛家之前的轨迹完全相反。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据河南本地媒体报道,他本科学历,年轻时也算“人中龙凤”。可大多数人都以为,他会像别人一样,考出去、到外地做事,把老宅卖了算了。可他愣是留了下来,不娶妻不生子,守着牛状元府的半山,偏偏成了村民们心里的“牛家活古董”。有人觉得他憨,有人说他傻,说句实话:要不是亲历者,谁信在21世纪还要靠乞讨过日子?

牛师静住的窑洞就靠着状元府,有个网友在春节专门去送酒菜,在门口放下就走。当时他人不在,邻居说,这老人其实什么都不要。他自己常说,日子久了习惯了滴水泡饭,对繁华没太多兴趣。牛师静的世界,只有一栋灰砖老宅、墙上斑驳的荣誉匾,还有他自己。他每天上山打水,下雨天干脆坐着等泉眼澄清再喝。喝完再下地捡柴,有时候也会跟村人唠两句,可始终不曾过问外头的热闹。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这不是什么励志故事。牛家家族的兴盛,也并没带给后人更多现实价值。反倒是守着光辉遗迹、在清贫里沉淀、在孤独中寻回安稳的牛师静,让人多了很多疑惑。有人认为他执着得有点反常,有人觉得他是这段历史最后的守望人。可也有人说,那些历史荣光其实和眼前苦日子没啥关系,落魄与否,不过就是一层壳?谁能说清楚。

本地政府倒是没忘记他,2009年把牛状元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还多次安排修缮。只不过,这等老房子再修也难再现原有辉煌。牛师静则依旧白天种菜、捡柴,夜里点半截蜡烛守着。有人说他其实更想静静地过完余生,免得外头的热闹扰了清梦。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可以看到,牛师静没有继承他的祖辈官场上的荣耀,也没把家族的荣光传承下去。牛家府第虽在,但牛家旧时“门楣风光”如今只剩下记忆和一位老人。网上不少人感慨,名门之后落魄如斯,是不是历史注定淘汰那些不合时宜的时代?其实也不见得,现实这口水,谁喝谁知道。

也有人说,牛师静算是牛家最后的读书人,也是最后的守门人。可是,家破人散里,他的孤独和倔强,竟然莫名让人尊敬。而牛家一门双状元的传奇,在这无声岁月中变成一缕远去的风。谁还记得这些?也难说如今就没人惦记。这世界总有人选择热闹,也总有人倔强地守住一处宁静,反正,每个选择都不太容易。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牛状元府没变成旅游热点,也不像有些古宅那样被开发得五光十色。牛师静还在山坡上种菜、打水,偶尔和过路的外地人聊两句往事。他不见得想要被谁关注,只是守着家族的那口气,过着平常日子。遗憾也好,孤傲也罢,谁又能说清是非成败?

就这样,牛家状元府还在,牛师静没有离开。时代变了,选择也变了,守与不守,没人规定,也没人能评判。

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无水无电乞讨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