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进辉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畅通经济大循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揽大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系列改革措施,共15个部分、60条,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重点关注“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全面创新”“安全”等方面。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这个有形的手要“放得活”又“管得住”。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国企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效率。同时要大力支持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企发展难,融资难是一直以来的问题,去年以来宏观政策加大力度支持民企,先后出台民营经济“31条”和“25条”,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等,三中全会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等系列举措,更加强调制度公平和放开准入,有利于改善企业发展预期、提振社会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
第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其中,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如何畅通投资和消费的内生循环至关重要,尤其是要把改善和扩大消费摆在重要位置,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居民消费券,推进首发经济等。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就占GDP比重超13%,逐年增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第四,健全宏观治理体系,注重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重点是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比如消费税征收后移,同时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适当加强中央事权。近年来,地方政府承担较多支出任务,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和中央支出比例为86%和14%,而且地方政府杠杆率明显高于中央政府杠杆率,事权财权明显不平衡。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叠加隐性债务化解压力,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较大,中央加杠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年发行的超长特别国债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性,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逐步将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纳入工具箱,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制定金融法,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风范化解风险是永恒的主题。
第五,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重点是做好“市场+保障”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好房子,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地产的诸多限制政策都会逐步松绑,其中一线城市也不例外。各城市可以自主决定,调整和放松政策,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另外,预售制度的改革也正在进行,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和楼盘实行现房销售,相关机制和推广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六,防范化解隐性债务,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总体基调和近年来的化债思路一致,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机制,城投融资平台“遏增化存”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持续推进债务化解,以时间换空间,同时逐步实现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另外,地方政府需要平衡债务化解和稳定发展。
第七,“安全”的重视度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科技、产业链、供应链,贸易等重点领域都需要加大安全举措。同时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争当“规则制定者”,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责编:陈玉尧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