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综编(综合自:国家广电智库、人民日报)

当一部投资过亿的微短剧登陆央视黄金档,当“小屏叙事”开始改写影视产业规则,中国微短剧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革命。

在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郭靖宇披露的《狮城山海》亿元投资案例,犹如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了业界对微短剧发展路径的思考。

回望微短剧发展轨迹,从20万成本到亿元投资的裂变仅用了三年光景,更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的进化早已超越内容产业范畴。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激活文旅经济,到普法短剧构建社会治理新范式,再到AI技术重构创作生产流程,这场由内容创新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范式。

当微短剧突破“电子榨菜”的消费定位,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科技与人文的超级接口,其发展轨迹已映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创新的核心命题:如何在资本赋能与创作规律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在技术迭代与人文关怀中构建价值坐标系。


亿元投资时代开启背后

市场认可与生态链的成熟

就在前两年,业界还在讨论微短剧“20万拍一部,60万算精品”。从投资过百万的微短剧频频出现,到千万级作品的诞生,再到现在突破亿元大关,伴随着制作成本的提升,观众也普遍感到微短剧“更精致了”,有了“长剧质感”。

横向比较,“亿级”不仅与头部长剧集投资比肩,且已达到中等成本电影的投资水平。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已然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不容小觑。物理学有个名词叫“跃迁”,说的是微观粒子转变运动状态,后来被引申为跨越式的质变,用它来形容近两年微短剧的发展之路,最合适不过。

这种质变的背后,离不开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专业力量的入场,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石。

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微短剧这一新型内容业态,近年来连续出台多项管理规定,引导扶持治理并重,加快推动微短剧步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总台的“微短剧里看中国”微计划,湖南广电的“大芒计划”“星火计划”,江苏台的“潮计划”,东方卫视的“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等,以传统广电的深厚积淀推动微短剧“品质标准”与“作品定位”双提升。传统影视公司凭借强大的资源禀赋和运营效能,引领微短剧制作迈向成熟影视体系。

阅文集团通过“短剧星河孵化计划”开放头部大IP的短剧授权;华谊兄弟组建专门团队,推进多部知名影视剧IP的短剧开发;华策在自研“有风”大模型的赋能下,已完成多个短剧项目拍摄;柠萌影视推出短剧厂牌“好有本领”,并以《二十九》开创明星出演微短剧的先河。另外,头部长视频平台持续强化对微短剧的布局,加快提升微短剧的品质水准。

除此之外,广电机构以“高标准”加持传统内容生产链条,通过精品微短剧,及与综艺、纪录片等形态嫁接形成多层面创作引领;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凭借制作优势,通过IP价值深挖、分账模式升级与资源投入筑起内容护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借助算法优势和用户规模,以高品质和强技术扩大产品矩阵;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强化“内容即交易”消费场景;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更将短剧作为跨业务引流枢纽,实现生态整合及增量市场开辟。

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相关企业已达到8.49万家,涵盖内容创作、技术支撑、商业变现等全链条,微短剧产业已经进入生态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与此同时,微短剧的商业模式也从单一付费走向多元商业体系的构建。

IAA(广告分账)模式崛起,占比从11%升至50%,品牌定制剧(如星巴克《我在古代开星巴克》)开创“内容即货架”新路径,延长收益周期至90天当传统影视剧单集成本突破500万元时,微短剧以30万元的平均制作成本,实现着单日充值高达2000万元的商业神话。微短剧小成本、高回报的变现“超能力”奠定了其商业价值的坚实基石,而多元的盈利模式则进一步打开了产业增值空间。IAP(In-App Purchase)模式,即用户付费观看短剧,是腰尾部小程序微短剧的主要选择。

CSM《2024短视频用户调查》显示,76.9%的用户愿意为微短剧优质内容付费。IAA(In-App Advertisement)模式,则通过广告和流量分成实现盈利,市场占比从2024年1月的11%攀升至10月的50%,逐渐超过IAP模式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IAAP即IAP和IAA的融合模式,给予用户付费与否的多种观看选择。

品牌定制剧的爆发进一步拓宽微短剧的商业边界。2024年美妆、电商、快消领域的348个品牌投放微短剧,其中星巴克推出的《我在古代开星巴克》以8000万抖音播放量触达1亿用户,为星巴克带来了135万名购买者,印证了“内容即货架”的商业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的盈利方式正从“一次性”收入转向“长尾”运营。数据显示,微短剧单部剧的收入周期从7天延长至90天,上线首月后仍能获得20%的收益。这意味着微短剧逐步脱离文化“快消品”的定位,进入变现链条持久的价值深挖阶段。

最后,在产业链层面看,上游以阅文集团、番茄小说、各类影视公司为代表的版权机构以及地方广电与文旅机构,形成了版权孵化、资源融合的创作体系;中游依托巨量引擎等智能分发机构实现流量的精确分配与内容的垂直触达,形成长短视频平台、垂直微短剧应用与广电媒体交织的立体传播网络;下游则将用户行为数据反哺创作与分发,形成从消费数据到算法优化再到内容开发的产业循环。这种多主体跨界协同、全链条深度互联的发展格局,不仅加速微短剧产业体系走向成熟,更推动其从单一的内容生产维度升级为大视听产业的基础设施。


大投入与好创作的辩证博弈

制作规模的“跃迁”,信心来自市场的认可与托举。去年微短剧产业市场规模已超500亿元,业内普遍预计这一数字将持续增长。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也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市场大盘和制作规模的关系,是大河涨水小河满,产业整体壮硕了,单部作品投入自然上升。作为当下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类型之一,微短剧不乏流量,流量又吸引着资金和人才的持续涌入,这样一种正反馈会不断推着微短剧迭代升级。

当然,市场一路高歌之时,更需辩证看待“大制作”与“好创作”的关系。把炙手可热的产品变成品质出众的作品,渐成业界共识。产品,说的是用商业思维满足用户观看需求,让用户愿意买单;作品,说的是倾注心血、精心打磨,以质量过硬的佳作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和心灵启迪。

影视行业作为文艺领域里的“重工业”,动辄需要“兵团作战”,提升投资有助于保证内容质量。入围影史票房榜的作品,几乎都是大制作。电影《大决战》在电脑特效尚未成熟的年代,投入大量资源拍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为保证电影《流浪地球》艺术品质,导演郭帆到处“化缘”的故事,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此前走红的微短剧《家里家外》,也依托成本投入和工业化制作,打磨出令观众难忘的年代质感。

但对微短剧创作者来说,切莫热衷于“天价投资”的数字游戏和新闻噱头,用心创作、升级品质才是关键所在。观众、业界热议大制作,是对创作者为了品质敢于突破常规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精品佳作的满满期待。回顾影视领域的高投资、低口碑作品,前车之鉴不可谓不多。也应看到,小成本、快制作、短周期,是微短剧区别于电影、剧集的独特优势,不能一弃了之。

“参差多态才是美丽艺术世界”,在精品化的路上,微短剧不以成本大小论英雄,品类丰富、各美其美,才是值得期待的艺术愿景。


从跨界赋能

大投入时代下的价值深挖

在总局《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政策推动下,微短剧正突破娱乐消费的单一属性,衍生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键枢纽。

在文旅领域,微短剧链接人物故事与线下场景,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推动力。自2024年起,“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六批推荐剧目便是微短剧赋能文旅的鲜明注脚。浙江15个优秀作品取景地游客同比增长近10%,《一梦枕星河》播出期间,“小红书”“去哪儿”等平台“平江路”“苏州”搜索量环比上涨103%。而总局与铁集团联动的“坐着高铁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展播,则将直接内容流量转化为沿线城市的文旅增量。

在其他公共领域,微短剧也显现突出的赋能价值。在普法方面,《包大人,现在是2025!》《进去吧,骗子!》《我是猎手》,以年轻化叙事实现“以案释法、以剧普法”,开创了社会治理新范式。科普方面,微短剧则展现出推动知识破圈的强大势能。《GO“兔”月球》引导公众了解航天科技知识,《重回永乐大典》介绍古籍保护修复;《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普及考古知识;《守护好你的钱袋子》传播金融常识;《疑难门诊》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网络热梗”。这些内容架起引领公众走向知识的桥梁,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乡村振兴方面,茂名市推出的“三农类”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直接带动2.6亿元产品销售,是微短剧作为数字“新农具”的又一有力佐证。

这种跨界赋能的巨大力量推动微短剧演变为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的链接纽带,并在重塑相关产业价值链条、重组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迎来千亿级的视听产业大市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微短剧的崛起,印证了数字时代文化生产与传播范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以技术赋能、生态融合所带来的巨大能量重构着视听产业新格局。

事实上,微短剧已经不仅是传统视听内容形态的升级,其使命已超越娱乐消费本身,而成为网络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打破次元壁的超级接口。未来,随着“微短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微短剧必将以更富生命力的姿态谱写出数字视听的新篇章。

综合自:

国家广电智库:千亿蛋糕背后,微短剧正在改写哪些行业规则?(作者:董潇潇)

人民日报:微短剧投资过亿意味着什么(作者:张明瑟)

编辑:小里加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