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受瞩目的台剧之一,终于上线了。

阵容堪称梦幻。

由金马影后谢盈萱与老戏骨秦汉领衔主演。

更集结了霍建华、陈以文、严艺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导演兼编剧,是「奶茶」刘若英

奶茶上一次执掌导筒,还是《后来的我们》。

当年作为新人导演,拿下13.5亿的票房,可以说,前景不可限量。

但奇怪的是,此后她却从影视圈消失了

直到7年后,再次拿起导筒,并亲自参与剧本,带来了这部新作。

惊喜的是,开播即爆,飚上网飞热播Top 1。

豆瓣开分8.1

观众纷纷表示被剧中细腻的情感描绘所深深触动。

「属于刘若英的独有的温情」

「分寸感把握得相当好,温馨又感动还有轻松和幽默。」

鱼叔趁热一口气追平,迫不及待来地和大家聊聊——

《忘了我记得》

谢盈萱饰演的女主,是一个脱口秀演员

但并非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小酒馆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表演者。

她原本是一名导游,却因一次与游客的冲突,被公司毫不留情地解雇。


失业当晚,她心情低落,无意间走进了一间小酒馆,却刚好遇上了开放麦的表演现场。

本只想坐在角落独自喝酒消愁,却意外地在众人的起哄下走上了舞台,随口吐槽了几句自己遭遇的不公。

出乎意料的是。

她的即兴表演竟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场有人赞赏她的喜剧天赋,向她抛出了一根橄榄枝。

后来,她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工作。

便索性白天在便利店打工,晚上去讲脱口秀。

尽管日复一日的奔波十分辛苦,收入也微薄,但她却渐渐在这种忙碌中找到了一丝生活的乐趣。

对她而言,生活越是艰难困苦,似乎越是能激发出段子的灵感

每次绞尽脑汁想出的段子,博得观众的阵阵笑声时,她都会感到一种莫大的安慰与成就感,仿佛自己的辛酸也有了意义。

然而,这种生活的微弱平衡却被一件突如其来的事彻底打破了——

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症突然恶化


「女儿照顾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这样的故事设定,并不新鲜。

然而,这一次,刘若英并没有选择以往的苦情模板。

而是开辟了一条更为独特的讲述方式。

她不仅仅讲述了父亲逐渐失去记忆的过程,更将大量的笔墨用来刻画女儿的「健忘」。

似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老去的父母在遗忘子女,有时候,我们也在主动遗忘父母。

剧中,女主长久以来对父亲的记忆并不美好

在她眼里,父亲一直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她记得儿时跟父亲去热闹拥挤的菜市场,父亲竟为了给自己买一杯果汁喝,把她丢在原地。

惊恐的她独自在人群中大哭,奔跑在陌生的街道上,父亲却浑然不觉。

反而在她惊慌失措回来时,玩笑似地冲她做鬼脸。


父亲独自抚养女儿多年,却只会做方便面。

而且他明知女儿根本不喜欢吃方便面。


甚至女儿结婚当天,他固执地骑车赴婚礼现场,半路却不小心摔倒住院,搅乱了整个婚礼。

当女儿穿着婚纱匆匆赶到医院时,他却完全没有歉疚之意,反倒自豪地向周围病友和护士炫耀女儿出嫁的喜悦。

这样的父亲总是对女儿的生活不上心。

只顾自己玩乐、打牌、骑车,到处沾花惹草。

他即使年纪大了,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执拗而又天马行空。

他甚至提前写下了所谓的遗书,却将它弄成了一份愿望清单。

但随着父亲的病情加重,女主不得不每天照料,渐渐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重新拾起了那些被自己主动遗忘的片段。

慢慢发现,父亲并不是她记忆中单一的那个自私、冷漠的形象

原来,小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父亲一个人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

他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即便自己再辛苦,也不忘给予女儿他所能给的一切。

他虽然厨艺拙劣,却总是努力尝试在食物里添加更多有营养的蔬菜;

深夜里,女儿饥饿难忍时,他总会迷迷糊糊地起来冲上一杯热牛奶。

她记得自己因为打架被老师责骂时,父亲却偷偷买了一辆漂亮的新自行车送给她;

让她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渐渐忘却了那天的不愉快。

记忆中,父亲其实一直笑容灿烂,总是给她讲各种奇怪却有趣的笑话。

不知不觉间,父亲早已在她心中种下了乐观的种子,为她未来成为脱口秀演员奠定了基础

这部剧妙就妙在,剧名「忘了我记得」。

不仅是单向的遗忘与记忆,而是一种相互唤醒的过程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和解,而更像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里必须面对的一种复杂而残酷的真相:

我们总是活在自顾自筛选过的记忆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剪辑师

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常常笼罩在自以为是的温馨里面,其实子女对父母的记忆,也往往带着某种创伤滤镜。

而那些被自己无意中剪掉的片段,还是会在某个时刻,逼你重新面对。

这不是原谅和洗白,仅仅只是记忆的修复和苏醒。

原来那个槽糕的父亲,也有竭尽全力去爱你的瞬间。

而女儿也终于懂得,在那些看似漫长而辛苦的陪伴与照料中,她同样在被父亲笨拙却真挚的爱所拯救


熟悉刘若英的观众,不难从《忘了我记得》中,看到许多她私人的情感经历与生命轨迹

剧中,女主与父亲的关系微妙而疏离。

直到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后,他们才渐渐重新认识彼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依赖与陪伴。

现实中,刘若英的经历与此颇为相似

童年的她与祖辈一同生活,和父母的关系自然疏远。

但成长后的刘若英,在父母步入晚年后,主动回到他们身边,尤其悉心照顾病重的父亲,陪伴他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刘若英曾在书中坦言,她小时候常带着怨念回忆自己的父母。

然而,随着年纪增长,她开始尝试理解父母之间的际遇,借此释放童年积压的情绪,逐渐重新认识和接纳父母。

这种情绪在剧中也得到了深入表达。

剧中女主步入中年后逐渐明白曾经抛家弃子的母亲,可能也有难言之隐,比如产后抑郁或者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

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正是刘若英以创作之名重新认识父母、重新面对自我的真实写照。

也因此,这部剧中的情感才显得格外真挚、触动人心。


除了父女关系,这部剧更戳人心的是对当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的真实描绘。

女主代表着当下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中年失意女性形象——

40岁的她,没有稳定的事业,只能靠打零工勉强度日,婚姻也一败涂地。

离婚后,女主原本希望能重新开始人生。

她搬进新居,计划投身事业。

甚至和闺蜜畅想着晚年抱团养老的自由生活

然而现实却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她的幻想。

就在她觉得一切逐渐回到正轨时,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迫使她放弃自己刚刚展开的生活,又回到老房子照顾父亲。

接踵而来的经济压力、工作不稳定以及精神上的折磨让她焦头烂额

她想将父亲送去养老院,但又不忍心放弃;

申请外籍看护,却因为父亲情绪不稳定而屡次失败。

长期照顾的巨大压力让她身心俱疲,便利店的兼职因频繁请假而受到警告;

脱口秀表演也因无法调整情绪而渐渐失去舞台。

这部剧用极为真实的细节展现了独自承担养老责任的辛酸与困境。

她疲惫不堪地跟朋友感叹,要是自己有兄弟姐妹能轮流照顾就好了。


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流淌在血液中的亲情羁绊使她无法轻易舍弃这份沉重的责任。

生活的重担与情感的羁绊,构成了我们生命中那些无法逃离的疲惫与歉疚,它们也是我们常常选择遗忘的原因

然而这些无法完全掩盖的情感碎片,却又在某个时刻不期然地浮现,提醒着我们曾经也被深沉地爱过。



正是这些无法彻底放下的复杂情绪,成为我们遗忘过去的原因;

也不断唤醒我们重新记起曾经的光亮。

这种记忆与遗忘交织的循环,不仅构成了这部剧最深刻的情感内核,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难以回避的真相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 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