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特殊的剧情——

明明追比国库欠款是康熙亲自下旨,要求限期十日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为何在临近收网的关键时刻,太子胤礽却跑到户部私自宣布暂缓讨债的步伐,以致这项工作功败垂成,无疾而终。

是胤礽想要借此机会收买人心,还是胤礽不想让老四顺利完成追比国库欠款的任务,从而晋升亲王?

可问题是,胤礽就不怕因此惹得康熙龙颜大怒吗?

要知道,为了能在限期内追回国库欠款,康熙不仅拿出了“亲王”的爵位当彩头。过程中,为了防止朝中那些跟在他身边鞍前马后几经生死的心腹忠臣们欠款不还,成为其他官员的攀比对象,更是拿出了体己银子代为偿还,并要求这些老臣配合作戏,帮老四完成追比欠款的工作。

既如此,清楚其中内情的胤礽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而这个真相不仅与剧中缺失的一段隐情有关,还涉及到了太子被废的真实原因。

叫停

可以说,若非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时,老四胤禛私自前往老八主管的户部去查账,康熙根本就想不到堂堂康熙盛世,国库里能拨出来的存银竟不足五十万两。

事后为了赈济灾民,老四主动请缨领下了到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

而在老四动身前往江南之后,康熙调来户部的案卷一看险些没当场气归天,国库的亏空竟高达1200多万两以上,而这笔钱却是被朝野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给借去了。

由此,康熙便动了追比这些国库欠款的心。

考虑到讨债本就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而欠款的官员中又不乏各部的堂官、司官,甚至还有从小跟在他身边有资历、有功劳的大官功臣。

于是,为了让那些“知难而退”的皇子阿哥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听闻老四在江南完成了筹款赈灾的任务,康熙当即就召开大会将老四晋升为郡王,随后便拿出了“亲王”的爵位当彩头,想从皇子阿哥中选一人出任追比欠款的钦差。

孰料即便重利在前,那些皇子阿哥仍旧龟缩于后。

到了最后更是沆瀣一气地将尚未回京的老四推到了台前,打算把这个得罪人的苦差事强摁在老四的头上。

就这样,在诸皇子阿哥心怀鬼胎的力荐下,在康熙独自召见的威逼中,老四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以甘愿当一个“孤臣”的决心表态,领下了这个遭人烦的艰巨任务。

然而令老四没想到的是,他前脚才接下这个任务,后脚就迎来了太子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主动示好:

“这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是二哥举荐你的呀。”
“这差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只有在皇上面前推荐我的铁杆兄弟,我的心里才踏实些。”

而太子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老四是他的“铁杆兄弟”,就是因为太子胤礽实际上才是这一欠债风波中的最大债主——仅太子一人,就利用司马尚、黄体仁等三人的名头借出了50万两白银。

原本老四也心有不甘,可考虑到既不能不给太子的面子,更不能让太子成为其他官员的攀比对象,从而影响到讨债整体的进度,只好瞒着田文镜划去了有关太子的欠款名目。

但终究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个秘闻很快还是被老大胤禔和老八胤祀暗中借魏东亭之手捅破,于是老四只好硬着头皮向太子讨债。

由此便有了太子跟老四闹掰,随后又在司马尚和黄体仁的煽动下,用卖官鬻爵的方式来归还欠款的那一系列剧情。

太子的欠款就这样悉数还清了,而老三胤祉借来编书的三十万两也在康熙的暗中帮助下清了账,眼见攀比的对象越来越少,在最后的还款期即将到来之时,自知无力偿还欠款的魏东亭,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

而这一突发事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不仅将老四和田文镜推向了水深火热的地步,追比国库欠款也随之到了一举决胜负的最后关头。

先是那些从小就跟在康熙身边鞍前马后的老臣们,借机去向康熙哭诉;随后破罐子破摔的老十为了给老四难堪,又当街鞭笞了田文镜。

见状,康熙清晰地意识到在这关键时刻他若不能顶住压力,向老四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讨债行动势必就会功亏一篑。

于是康熙果断拿出了体己银子来为这些老臣们还债,并暗中授意这些人去给老四造势。

而在这个过程中,太子卖官鬻爵的事又被老大和老八联手引爆。

本就对太子的不作为大为不满的康熙,一听此事便立马寒着脸将太子召到了跟前,打算对其进行一番诫勉谈话。

可等真见了太子,看着他那窝窝囊囊又战战兢兢的模样,那些呵斥的话却都被一股“怒其不争”的失望所吞噬,到了最后哀莫大于心死的康熙只好就事论事发起了感慨: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个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原本康熙也不指望眼前这个唯唯诺诺的太子能有什么建设性的看法,但也没想到他的话刚一说罢,太子就把责任通通推到了老四的身上,认为是老四做事太操切了。

见此,为了防止自己被太子活活给气死,康熙当即敷衍了一句,便结束了那场没头没尾的对话: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然而令康熙更没想到的是,听了他的话,太子竟鬼使神差地破坏了讨债的进行。

当天,那些老臣在康熙的授意下,纷纷在户部归还了欠款。

正当热泪盈眶的老四想要乘胜追击,顺势向其他官员发难之时,意外出现的太子不仅当众戳破了其中的内情,言称这些老臣所归还的银两是康熙的体己银子,还提出了分两年来还款的混账主意:

“我的意思以两年为期,第一年还一半,第二年再还一半。”

太子的这番话自然引来了在场官员们的欢呼叫好,因为他们清楚别说宽限2年,只要宽限1年,到时只要不是冷面王老四主管此事,那他们所欠的钱还与不还,那就是两可之间的事。

隐情(一)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得知太子在户部的所作所为之后,康熙第二天就叫大起,宣布追比国库欠款失败。

期间,胤礽听康熙用极其沉重且极为无奈的语气,提及他昨天在户部的表态发言,他的脸上当即就是一惊。

“昨天太子在户部,宣布所有欠款官员,分两年还清欠款,两年,朕还能说什么呢?”

那么,在位三十余年的太子胤礽,为何会在户部做出那种愚蠢的表态呢?

其实,在这其中存有一系列剧中没有提到的隐情,而这些隐情还与康熙会做出废太子的决定有关。

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会在户部做出那个错误的表态,恰恰是他妄图揣摩圣意所致。

在原著中,魏东亭死后康熙就召见了太子。

过程中康熙先是对追比国库欠款的进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随后便对其中的一些实施细节予以了批评。

在康熙看来,追比国库欠款不是小家子放贷讨债,应该有个变通之法,绝不能逼得朝廷命官们纷纷自杀,就比如说魏东亭的死,就是不懂变通的恶果,因为他并没打算向这些老臣讨债。

对此,太子当场就提出了他的看法,既然康熙不想追回那些老臣的欠款,那么何不直接下一道诏书,免去魏东亭、武丹、曹寅等人的债务。

孰料这话刚一说罢,康熙就冷笑着说:

“你何其省事!单这几个人欠债,朕早就免了,还用你来说?多少人眼巴巴存着这份侥幸心,等的就是这份诏书!夫天下社稷,乃公器也,你做了几十年太子,不懂这个道理么?”

康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不是他不想免去魏东亭等老臣的欠款,而是怕引来其他的官员攀比,从而影响到追比国库欠款的进行。

对于康熙所说的道理,有多位名师教导的太子自然懂得。

可太子不懂的是,若按康熙的说法,既不能下明诏免去魏东亭等老臣的欠款,从而引来攀比,又不能讨债讨得太紧,让官员们人心惶惶,那么他该如何变通,追比国库欠款又该如何进行?

那天的对话结束之后,太子就陷入了对圣意的反复揣摩中,于他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魏东亭的死,让康熙改变了讨债的初心。

也正是有了判断,当太子随后看到康熙对魏东亭遗折的御批:

“着即由魏东亭之子魏天佑袭一等伯爵,仍领海关事,逐年赔补亏空银两。”

太子全部的注意力,立马就被“逐年赔补亏空银两”这几个字所吸引,随后不断咀嚼字里行里的隐藏信息,竟从中窥探到了些许的“圣意”。

太子认为康熙所谓的变通,可能是想放缓追债的步伐,毕竟追比国库欠款已有了不错的进展,没必要逼得欠款的官员人人自危,徒留笑话于后世。

于是这才有了自认为深通圣意的太子,跑到户部去放宽追债期限的那段剧情。

然而康熙在这件事上的“圣心”,又哪里是太子揣摩的那样。同时,也正是这种不断揣摩圣意来迎合康熙的做法,才导致了太子的最终被废。

隐情(二)

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听太子做出了康熙的“变通”乃是“变心”的判断后,在场的王掞等人当即就予以否决。

先是王掞认为康熙所谓的变通,未必就是变心,随后在场的两位毓庆宫长史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

一个含蓄的提醒,康熙所谓不懂变通的训斥,当不得真,那不过是为了安抚老臣的一种姿态罢了;另一个则直接谏言,越是这种情况,越应该态度坚定,绝不能一味地揣摩圣意,听风就是雨。

只是可惜,一心想要迎合康熙的太子,哪里听得进去王掞三人的提醒与建议。然而太子却不知道,正是他执着于对康熙圣意的揣摩,才导致了他最终被废的结局。

在原著中,邬思道投身于四爷府后,跟老四曾有过一次深谈。在那次深谈中,邬思道详细地向老四分析了太子终将被废的原因。

于邬思道看来,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妄图趁康熙南巡之际,推太子胤礽登极上位事败,太子被废的种子就已然埋下,当时康熙将索额图圈禁之后,虽未处罚太子,但芥蒂与提防却深埋于心。

自那以后,太子为卸掉康熙对他的防备,以防被废,便打出了“韬光养晦”与“和光同尘”这两手牌,试图以此来向康熙证明他没有篡位的野心。

若把太子打的这两手牌,放到其他的朝代,或许算得上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上策,只是可惜在康熙朝,上有明君圣主高坐龙椅,下有虎视眈眈的皇子伺机而动,太子夹在这二者之间,上策反倒成了下策。

毕竟当时康熙春秋已高,勤躯已倦,他要的是一个能扛得起大清朝的太子,而不是一个处处逢迎、庸懦无能的奴才。而那些皇子们见太子频繁失政,自然会在太岁头上动土,视太子的权威于无物,暗中攻讦陷害太子。

由此一来,太子就跌入了恶性循环——

越担忧被废,越会谨慎地揣摩圣意、和光同尘,而越是如此,康熙就会越看不起太子,诸皇子越会攻讦告状。循环往复,也就造就了太子终究被废的必然结局。

至于太子和郑春华的宫掖丑闻,看似是导致太子被废的重要因素,可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药线儿导火索。若非之前已经积够了柴、泼足了油,单凭郑春华这个火种,根本就烧不炸在位三十余年的太子。

以上就是太子为何会“叫停”追比国库欠款,乃至他最终被废的真相。

借用原著中邬思道的一段话来结尾:

“天下事,人间情,俯而就则易,仰而企则难。”

若太子能拿出太子的器宇,致力于九州万方之所需,而非迎合于康熙圣心之所向,那么看似离皇位渐行渐远,实则皇位对太子而言反倒是俯身拾之般简单容易。

只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身处局中,如入具茨之山,七圣皆迷,又有几人能够看破局中迷,看清前方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