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王朝》里有句话: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可这上不上称的,最终决定权还真不在这些年轻人手中。

作者 |王重阳lp

编辑 | 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内娱早前在部分描述艺人(含演员、歌手、舞者等)的文案里有一句“人淡如菊”,主要表述某位艺人长期蛰伏状态下的心态,大致意思是“我挑戏(演出),所以曝光度不高,不过不打紧,我看淡名利”。

有意思的是我记得在描述某些港台艺人时也偶用这个词,但人家好像并不领情。通常这边表达人家“人淡如菊”,那边马上跑来内地酒吧唱歌领钱……说明两种文化形态下,对“务实”的理解层面不同。

娱乐行业如果没有“名、利”加持,根本留不住人,这种前提下表述某人“人淡如菊”基本就是在骂人,好在最近两年这种描述少了很多。

行业外的人讲某个行业的内容往往更吸引人,就在于“客观”。没有利益纠葛的前提下,能讲出很多大家都知道,但摆不上台面的内容。

比如讲影视行业生态和发展,搞房地产的、搞元宇宙的讲玩影视的,就能讲出很多大快人心的事情,反之亦然——

我和你不在一个圈子里,我说你就算得罪你又如何?

早前韩寒讲写现代诗的人就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等年岁渐长后明白过来了公开道了歉。但这属于极少数。

韩寒今年43岁,似乎已经不大可能像早些年那样动辄喷某人某事,这是一种遗憾,一来少了很多乐子,二来路人难从一团和气中见到真的猛士。

所以这个世界依旧是属于年轻人的。

大多数年轻人莽就莽在不懂利害关系,着急上头了什么话都说。不但撕破了面皮,也撕掉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如今还能在舆论场上制造话题的主要还是年轻人——

这个世界太罪恶了,要毁灭,要重生。

每一代年轻人都曾这么想过。

包括生活在,或曾生活在内娱的年轻人。

01

许鹏退圈上了热搜,没有退圈,他依旧不为人所知。

即便报道中提到他出演过《且试天下》《一念关山》和《灼灼风流》等影视剧。

他上热搜的争议点如下:

受不了潜规则。

回山东老家跟爷爷摆摊。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29岁还没混出什么名堂,索性“为自己活一次”。

有意思的是,同为山东青岛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李明德,在今年年初也上过热搜,说的也是潜规则,直指某剧组某演员耍大牌,1月9日,李明德也官宣退圈。

这两件事可以视为一件事:

内娱“潜规则”中被迫害和压迫的年轻人生存状态。

李明德发文的槽点集中在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如剧组看人下菜碟,言外之意是“我要混出名堂也不至于活得这么憋屈”。许鹏的槽点是“岁数不小了,文武不能双修,还被导演要求‘牺牲’一下,何必呢?”

在李明德和许鹏之间,演员高泰宇退圈、女艺人金子涵删除所有社交平台内容,貌似退圈、艺人利路修退圈,退圈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也是表示“想为自己活一把”,还有的疑似“签约了,但还不如不签”。

冒犯地说,如果不是媒体报道,这些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他们还没混到“脸熟”的状态。仅从从业角度看,换个行业生活也未尝不可。

这为上周末我说“演员不过是一种职业”提供了实例。

区别只是在名利海中,有的人选择等,有的人选择忍,还有的人选择劳资自己滚。

得益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让“退圈”也能成为一种话题,或视为一种情绪宣泄渠道,让退圈的这批年轻人终于看上去不那么“人淡如菊”了。

比如李明德,他退圈的动因是“反正我把所有人都得罪了,这退不退的也就是个托词”。

许鹏相较简单一些:

“上学那会儿就听说要‘牺牲’,年少单纯的我本以为只有女孩子要‘牺牲’,没想到男孩子如今更危险。”

所以人生在某个节点,心念一动就产生了影响。

大而化之地说,今年三、四月份几名年轻艺人的退圈与同时期的清华高材生卖煎饼、川大毕业生回母校摆摊一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共振效应:

观者如云,摆摊的、上学的、混圈的、等死的都在想。

人生就像华容道,也许有一百种走法,我们不愿意,只是因为我们不敢,固守沉没成本,寄希望于未来可期。

02

有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名内娱新鲜人(演员、歌手及其他)如果没有经纪公司,仅作为个体,缺少经纪公司包装、经纪人维护,更缺少演出机会的话,那么几乎不会有工作机会。类似李明德、许鹏这样的演员,没有人(业内)会在意毕业院校如何如何,一年甚至几年接不到演出机会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偶有露脸,然后消声匿迹。

比如王凯,早前出演《丑女无敌》有些小名气,接着沉寂了十几年,直到主演《琅琊榜》才翻红。期间他在做什么呢?很少有人知道。

北京作为内地娱乐行业聚集地,每天不缺大小饭局,老炮儿们乐于在桌面上看到一些需要提携的新鲜人,聊得好的没准还能发展点故事。这是人的共性——

你指望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西装革履、目光炯炯、穿梭在各大厂牌和民间,凭借伯乐般的眼光看待世间生灵的故事?

不,那都是演的。

最多的还是毛遂自荐和背景运作。

杨幂早些年在采访中就说过自己原定的好几部女主戏都被换掉了。杨紫也在采访中说,自己为某部戏准备了两个多月,结果开机前一周被通知换人,原定角色给了投资人的女友。赵丽颖19岁签约经纪公司,一直都是小透明,25岁后开始演女二、女三,快三十岁演《花千骨》才红了起来。陈都灵在《左耳》里红了一下,之后五年也都是演配角客串,最近两年开始蹿红。

她们同样有些不想放弃,有些不得不继续坚持,其间种种,早不足为外人道。

这些演员隐忍多年总算还有较好的结果。

其他演员未必。

2012年之前,北京国贸—后现代城一带住的最多的就是十八线小演员们,多以女演员为主。概因此处交通便利,距离影视公司和剧组常驻地较近,签约的没签约的时常聚在一起,互相串局,就是“你的饭局带上我,我也不会丢下你”,彼此介绍导演和投资人认识。这拨人现在大多也都40+的岁数。

再年轻一些的聚会喜欢选在蓝色港湾那一带,因为那边曾有家泰国菜,对于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导致肠胃严重不适、味觉退化又无法嗜辣的他们来说,酸辣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彼此相处聊的最多的也包罗万象,从求财到求名,从改名改运到供养仁波切,红尘里的事情无非都是欲念,但话不能太直白。

说到正题,比如演技、机会等等。

我觉得中国(内地)不缺好演员,尤其是年轻的好演员。他(她)们只是缺一个机会,比如好剧本、好角色。

前段时间我看王锵和张佳宁演戏,也被他们圈粉了一回。只因不同年龄段的戏份都演得很生动,不违和。这是客观的大实话。

像他们这样的演员也需要经常做客综艺节目,尽力保持存在感。

去年我们还说过很多演员在某书上驻站,时常发布动态跟路人保持互动,为的就是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搞神秘,现在的网络环境也不允许年轻一代的演员像前辈们那样只谈艺术,不谈生活。在这个几乎毫无隐私空间(也无法拥有隐私)的时代,大家打造的都是“人设”——

你养花我种草,你玩古着我搞电音。

总之尽量聚拢路人缘,开始“反向推广”:

以前是通过作品向观众营销,现在是通过观众向资方营销。

这就是流量时代中的普遍操作。

这种操作同样有利有弊。

03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论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小说

清:条约

现代:小作文

大家回忆一下,近些年凭某平台“小作文”引发舆论关注的社会事件不少。

涉及内娱的也大有人在。

如前述的李明德,他的“小作文”主打一个同归于尽,然后悍然退圈。

许鹏略温和,没有指名道姓,只说忍受不了——

到29岁才明白要为自己活一把。

艺术类专业每年学费不菲,苦熬三四年,再熬若干年,放弃就放弃了。

可惜,也不可惜。

换种人生也许更好。

只是用一篇“小作文”作为一段人生的结语,看似荒诞又辛酸。

不过在这些年轻人看来,总好过“人淡如菊”,无声无息地退了,把世界留给了一群“老油条”们。

网络时代里,年轻人们愈发张扬的举止或许能让许多行业,包括内娱提个醒。

“小作文”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无论事实如何,都会在公众中造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假装无视不是上策,因为舆论还真不是随便删一删就当不存在,尤其是网络戾气随时都会爆发的现在,行业内的人也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视若无睹闭口不谈,行业外或不打算继续混圈的人可不存在这种忌讳。

影视行业这些年发展状况让年轻人们愈发有些“肆无忌惮”,关联的利益少了,同理心也会相应减少,“口不择言”的概率也随之变大。

但我觉得,不该总对他们要求“谨言慎行”。

电视剧《大明王朝》里有句话: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可这上不上称的,最终决定权还真不在这些年轻人手中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