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王传福赢“麻了”,比亚迪销量下滑被上汽反超,却做了几件大事!
684
0
最新文章
10月刚过,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一张截图不是谁家又“限时官降”,而是比亚迪把月销量柱形图直接顶到40万辆上方——比9月还多出五千多台。
对看惯了“环比微增”的人来说,这条线像突然拔节的竹子,咔哒一声把天花板又抬高一格。
可真正让同行心里咯噔的,是隔壁上汽的柱子同期往回缩了快13%,一来一去,座次表重新排:年初还咬得死死的“双巨头”,十个月过去,比亚迪累计领先差不多九万辆,差距肉眼可见地拉大。
有人把这场拉锯比作马拉松撞线前的互飙,其实更像攀岩:谁先摸到下一块凸岩,谁就赢得喘息。
比亚迪那块“凸岩”是海外销量——10月第一次冲破5万辆,占当月总量八分之一,出口占比从年初的15%爬升到23%。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它意味着国内打价格战时,国外市场正在帮厂家分摊成本、摊平利润。
泰国工厂明年投产,匈牙利工厂刚落笔签约,一条横跨东南亚与欧盟的“U”形补给线已经画在地图上。
国内卖一辆赚三千,国外卖一辆多赚两千,规模滚起来,财报数字自然好看。
高端化是另一条暗线。
年初不少人笑话“国产卖百万是不是飘了”,结果仰望U8十月份交车2000辆,方程豹豹5预售48小时订单1.5万辆,腾势D9在30万以上MPV榜单里连续八个月坐头把交椅。
三款高利润车型加起来只占总量8%,却贡献了近18%的毛利。
说直白点,卖一辆仰望,等于卖十辆海鸥的净利润。
高端车型像自带滤镜,把品牌溢价整个提亮,再反哺到10万级走量车——消费者一看“刀片电池连百万豪车都在用”,下单时心理门槛瞬间低半截。
技术层面,比亚迪最近拿的那张L3测试牌照被业内戏称“官方外挂”。
法规还没完全放开,谁先跑通数据闭环,谁就能在真正量产那天省去至少半年适配时间。
再加上新一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重量降了,续航涨了,成本却没涨——上游锂矿价格腰斩的红利,被工程师一把薅进产品里。
技术听起来玄乎,落到用户端就是:同样15万元,你买到的纯电续航从500公里变成580公里,冬天还不打折,口碑就这样被冻不掉的续航一点点攒出来。
当然,把镜头拉远,比亚迪也不是没有烦恼。
国内价格战打到骨折,特斯拉一降价,整个20万级市场就跟着打摆子;供应链里谁家电芯厂突然失火,全系排产都要重新排兵布阵;欧盟反补贴调查悬在头顶,出口欧洲的车每辆可能多交几千欧元关税。
只是这些风险被销量增长盖了过去,像高速路上的暗坑,轮胎够厚就能碾过去,但谁也不敢保证下一次不会爆胎。
对消费者而言,厂家之间的“你追我赶”落到终端就是“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
十年前15万只能买辆合资紧凑轿车,现在能开走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纯电SUV,还带对外放电,周末露营能当大号移动充电宝。
市场格局的重排,最终让普通人享受到技术外溢的红利——这大概是价格战里最温柔的副作用。
年底冲刺还剩最后两个月,比亚迪把全年目标定在450万辆,算下来11、12月平均每月要卖42万辆。
数字看起来唬人,但按照它过去三个月的爬坡斜率,并非天方夜谭。
倘若真踩线过关,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突破60%的里程碑里,比亚迪一家就贡献超过13%,相当于每八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挂着“BYD”尾标。
那时候再回头看,9月被上汽反超的小插曲,不过是长跑选手在弯道喝口水——节奏乱了半拍,脚步却没乱,抬头仍是笔直的冲刺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