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红海风向观点

哈梅内伊亲信亲述:12天空袭,暴露伊朗防空致命软肋

哈拉齐之流正试图用过时的剧本书写伊斯兰共和国的新篇章。

今年六月,以色列战机连续十二日对伊朗基础设施实施毁灭性打击,这是伊斯兰共和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接近存亡危机的时刻。

这是自1980年代两伊战争以来,伊朗首次遭遇足以使其屈服的外部敌人。不同于在也门、叙利亚和黎巴嫩通过代理人作战的模式,以色列在不到两周内就暴露了伊朗防空系统的脆弱性、军事现代化的局限性,以及该政权战时宣传与战场表现之间的巨大鸿沟。

日前在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官网发布的视频中,外交关系战略委员会主席卡迈勒·哈拉齐博士阐述了这两场冲突的异同。

哈拉齐曾于1989至1997年担任伊朗驻联合国代表,1997至2005年出任外交部长。他指出:"两场战争的相似之处在于我们都依靠自身力量。我们依靠自身资源提供必要武器。即便在八年战争(1980-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境内虽有大量武器,但我们必须自行生产并使用。"

两伊战争的爆发源于历史积怨、政治博弈与领土争端的多重因素。伊朗革命后,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趁伊朗国内政局动荡之机,企图削弱这个庞大的东方邻国,并以有利于伊拉克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此外,伊朗新生的什叶派伊斯兰神权政体与伊拉克世俗的复兴党政权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两国间的敌意。

哈梅内伊亲信亲述:12天空袭,暴露伊朗防空致命软肋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越境发动进攻,由此开启了持续八年、造成双方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毁灭性战争。

但哈拉齐所谓伊朗自给自足的武器供应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尽管当时伊朗国内弥漫着强烈的反西方情绪,随着革命热情日益高涨,这个新生伊斯兰共和国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来源获得了军事援助——以色列。

以色列秘密出售的军事装备扭转了战局,阻止了伊朗沦陷于萨达姆部队之手,这在当时是以色列极为关切的问题。从战略角度看,以色列意图制衡被视为重大地区威胁的伊拉克。通过强化德黑兰势力,耶路撒冷企图构筑抵御伊拉克扩张的屏障。此外,以色列还希望在伊朗重建立足点——1979年伊朗推翻其重要盟友沙阿后,双方联系已被彻底切断。

伊朗门事件

另一桩事件是伊朗门事件。该丑闻于1986年11月曝光,成为罗纳德·里根政府时期的重大政治丑闻。事件涉及在武器禁运令下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旨在换取被黎巴嫩真主党扣押的美国人质获释。这些军售所得非法转用于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Contra),该组织正与左翼桑地诺政府作战(该政府同样于1979年伊朗革命后约半年掌权)。此举直接违反了禁止美国援助反政府武装的《博兰修正案》。

“我们同样具备捍卫国家的决心与力量,”哈拉齐继续说道,"无论是八年战争还是十二日战争,伊斯兰战士在战场上展现的捍卫国家意志、战斗实力以及高昂士气都昭然若揭。

“我们还拥有民众的支持。八年战争中,民众的支持至关重要,使我们得以坚持战斗,他们的存在感在前线和后方都清晰可见。十二天战争中,民众的支持和民族意志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观点同样存在争议。六月冲突期间向《耶路撒冷邮报》匿名透露情况的伊朗民众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随时可能垮台的不得民心的政权。

“伊朗民众对伊斯兰共和国的态度多年来已发生转变,”一名德黑兰居民六月向《邮报》表示,“他们视政权为敌人。”

“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可能标志着伊斯兰共和国走向终结的开端。” “民众议论着等待哈梅内伊或其他政权高层成为打击目标。他们认为这场战争不仅源于政权的失政,更自问:若我们无法亲手推翻政权,或许以色列将彻底清除他们。”

然而哈拉齐最引人注目的论述,聚焦于战争本质的演变及其在过去四十年间的蜕变。

“八年的战争是工业战争,依赖地面部队。敌人出现在前线,我们的部队在对面的前线。志愿者被动员起来,与敌人面对面作战。战争的主要工具来自军事工业——火炮、坦克和重型武器。工业范式主宰着战争,”这位官员说。

"今天,情况并非如此。如今是信息战与技术战的范式。情报在军事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而情报获取依赖新技术。人工智能被用于战争中的识别、决策与执行。事实上,当今战争中AI已能自主完成侦察、决策,并替代人类执行行动。"

这种工业战争与数字战争的差异,正是以色列与伊朗六月冲突的核心所在。与1980年代长达八年几乎未变动的静态战线不同,本次与以色列的对抗通过空袭、网络战、无人机群、卫星情报和精准打击展开。伊朗虽展现出协调无人机与导弹攻击的能力,但以色列凭借更优越的情报体系、网络战能力及包括“铁穹”和“大卫弹弓”在内的防空系统,成功挫败了伊朗的攻势。

哈拉齐的言论承认了伊朗在技术战争中的劣势。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均依赖重型火炮和简陋导弹攻击;而2025年的战争格局,信息战与实体战场同样重要。

这种类比还具有政治目的。通过将这场短暂的12天冲突与1980年代新共和国的“神圣防御”相提并论,德黑兰试图再次塑造一个在围困中团结的国家形象。

但十二日战争暴露了伊朗国防体系和国内团结的深层脆弱性。战争的短暂性、以色列空袭的猛烈程度以及国内动员的缺位,都削弱了“英雄抵抗”的叙事。

技术劣势凸显了怀旧战争话语在现代人工智能战场上的局限性。德黑兰或许歌颂1980年代巴斯基式的人海战术,但2025年的战争更取决于算法的数字而非战场上的士兵数量。

伊朗正试图通过唤起集体记忆重振威望。两伊战争作为伊斯兰共和国的创伤基石与胜利象征,被用于凝聚民意、正当化镇压并界定国家战略姿态。

通过将该战争与对以十二日战争相联结,哈拉齐等人物正试图用陈旧剧本书写伊斯兰共和国的新篇章。

哈梅内伊亲信亲述:12天空袭,暴露伊朗防空致命软肋


作者:亚历克斯·温斯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