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44年初,延安城里一支部队进城,引来不少人围观。

战士们背着歪把子、捷克式,身边还有掷弹筒和一门迫击炮。

全是日式装备。

可有人注意到,队伍里有一挺不太一样的机枪,弹盘大得像唱片。

那时候的人叫它“转盘机枪”。

其实,这是苏联生产的DP轻机枪。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这事儿听起来不稀奇,但问题就在于:那时候八路军根本没几件苏联装备。

这挺机枪是怎么来的?说起来,还得从三年前的一场失败谈起。

1943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百日扫荡”。

狼牙山,是一分区的腹地,老一团死守。

可打到林泉村那会儿,情况已经非常糟了。

人手少,弹药少,吃的也少。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战士们靠树叶、玉米芯蒸出来的饽饽维持一天两顿。

再往后退就是狼牙山上的老君堂,可那地方一天只能接一盆水,根本撑不起一个团。

照片就是在那个时候拍的。

摄影干事刘峰,把镜头对准了林泉村的阵地。

照片里,一位战士趴在地上,身前那挺大盘机枪格外显眼。

这就是那挺DP。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可问题也来了:那时候的八路军,哪里来的苏联机枪?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到处找援助。

英国法国摆出一副“中立”姿态,美国说“不卖武器”,德国干脆撤顾问。

只有苏联答应支持,还签了个《互不侵犯条约》。

结果从1937年到1942年,苏联给了国民政府不少军火:飞机900多架,大炮上千门,机枪也有一万多挺。

听上去很慷慨,但几乎全给了国民党。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共产党这边,只在1938年从武汉办事处领到过200挺机枪,DP轻机枪占了120挺。

之后,再没记录。

共产党当年也想争取多点儿援助。

可苏联那边顾虑重重。

共产国际的季米特洛夫后来亲口说过:“这事儿帮不了你们,只会害了你们。”意思就是,一旦苏联公然支持共产党,蒋介石就更不可能容忍他们了。

那DP机枪到底是怎么混进一线部队的?只有一个解释:缴获的。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1940年初,晋察冀军区决定南下太行,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

老一团、五团,还有冀中的吕正操作战部队一起出动。

战斗打得不轻,最后朱部兵败,跑到孙殿英的防区。

老一团追过去,直接发信威胁:“不交人就开打。”孙殿英一听是老八路,没敢硬顶,把所有俘虏和武器都交了出来。

那次缴获的家伙不少:13部电台、100多挺轻机枪、1000多支步枪、100多担国币,还有一批驳壳枪。

其中就有一批苏式装备——可能就是那批DP机枪的来源。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那会儿,老一团的武器来源基本靠打仗。

改编时分到的几挺老式重机枪根本不够用。

能捡的就捡,能修的就修。

有时候一场仗下来,缴获一两挺轻机枪,全团就能提升一个台阶。

谁也没想到,几年后那挺DP出现在易县林泉村,成了照片里最抢眼的存在。

当然,这种苏联机枪在敌后并不常见。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多数时候,八路军用的是日本的“歪把子”、捷克式,或者国民党的缴获品。DP太重,弹盘又大,隐蔽性差,真不是理想的游击战武器。

可一旦守阵地,就不一样了。

火力猛,射程远,关键时刻能顶得住。

林泉村那仗没打赢。

一团被迫后撤,退到沙子岭又打了一仗,还是挡不住日军。

再往后,就是狼牙山。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可那时的狼牙山已经撑不住了。

人饿,弹药也没了。

最后,一团不得不突围,向满城方向转移。

那挺DP机枪,也许就是在那一带留下的。

太重,不适合带上山。

又或者,打坏了,扔了。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没人记得它最后的下落。

但它确实出现过,而且留下了影像。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日军在判断八路军是不是主力部队时,有一个标准:看他们用不用日式武器。

如果不是,就怀疑是主力。

换句话说,只有主力部队,才有可能缴获更多敌军装备。

抗战后期,八路军装备逐渐好起来。1945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统计了一次武器:轻机枪7572挺,重机枪694挺。

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给中国多少武器?给八路军多少?从一挺机枪说起

这时候离“那张照片”已经过去两年多。

回头看,那挺DP机枪的旅程其实挺戏剧性的。

从苏联工厂出发,先被卖给国民党,再被缴获,最后落到八路军手里,在林泉村打了一场硬仗,之后消失在山道里。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它。

参考资料:

沈志华,《苏联对华援助始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杨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李丹慧,《延安日记:一个苏联顾问的见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聂荣臻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