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认真评估后,中美关税谈判出现进展,中方已决定在第三国与美方接触,这一次,轮到特朗普接招了。那么,中方的安排传递出怎样的信号?中美经贸关系又是否会迎来转机呢?
5月7日,商务部正式宣布,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期间将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中美经贸谈判,这个安排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毕竟,自从特朗普回归白宫以来,美方在经贸领域频频出招,关税不断加码,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也越来越多,而中方也发起对等反制,可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已经近乎“脱钩”。但这次,美方先开口示好,中方评估后决定赴约,无疑是给僵局增加了几分破解的可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方这次不是被动回应,而是经过了一系列“认真评估”之后,选择了接触。商务部明确表示,这次对话是因为美方近期不断释放愿意调整关税政策的信号,通过多种渠道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能重启沟通。而中方则是综合考量全球期待、中国自身利益、美国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呼声,才决定同意会谈。这说明,中方并非一味回避矛盾,而是坚持有理有据、有节有度的谈判原则。
事实上,中方态度一贯很清晰: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但任何谈判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方明确表态,不能接受“说一套做一套”,更不能接受以谈判为幌子搞施压,尤其是不能在没有诚意的情况下,拿谈判当成掩盖单边施压的工具,这不是中方接受的方式,也不符合国际秩序的基本规则。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美方显然已经意识到强硬手段带来的反作用力。美财长贝森特在多次公开发言中表示,希望未来几周与中国的谈判能有“重大进展”,虽然他强调不会在半导体、药品、钢铁这些战略产业上让步,但也承认美国并不想在所有领域与中国“脱钩”,尤其在纺织品和消费品等传统领域,美国依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贸然切断反而会加剧通胀、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简单来说,正因美方认识到了双方脱钩的后果,中方才会开始考虑与其接触。
同时,还有一个安排值得注意,就是这次中美会谈的地点在瑞士,这一行程也不难理解——中美关系如今牵一发而动全身,氛围敏感,舆论复杂,选择在第三国会面,一方面能降低外部压力,避免在敏感节点让谈判本身被过度政治化;另一方面,瑞士作为中立国,一向在国际多边事务中保持客观立场,有利于中美双方专注于实质问题,确保谈判环境相对平稳,不容易被舆论裹挟。
当然,谈判归谈判,中方对美方的态度保持了应有的清醒,就像这次商务部发言人强调的,如果美方只是嘴上说谈,实际上继续搞关税讹诈,中方不会买账。这不是情绪化表达,而是明确传递一个信号:中方不会牺牲国家利益,也不会为了换来表面上的所谓“协议”就退让立场。
此外,从这次的谈判安排看,中方并不是一味跟着美方节奏走,而是掌握着节奏、把握着主导权。谈判安排在中方访问瑞士期间,地点合适、时机成熟,而且中方高层在结束中美谈判后,还要转赴法国进行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这显示出中方的多边节奏并不被美方牵制,而是按自己的战略部署进行。
至于后续会不会迎来转机,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谈判说明,双方对持续对抗都已经感受到了压力,都希望在某些层面先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关税问题,对美国来说直接关系到物价和民众感受;对中方来说,关乎出口市场和产业发展,如果美方能拿出实际诚意,确实有可能在一些领域达成初步共识。
不过,要想实现实质性突破,还得看美方下一步怎么走,如果还是老路不改,一边说要谈,一边继续打压中国企业,继续搞技术封锁和经济脱钩,又或者只是拿谈判当作自己的“政治成果”,那这场谈判就难以取得实质成果。中国已经明确立场,不会在原则问题上退让,也不会接受任何带有强制性的条款。
总的来看,这场在瑞士的中美谈判,更多是一个“试水”的过程——它既是美方释放信号后的首次高层对接,也可以视为一次局势试探。中方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愿意沟通,也有底线;愿意合作,也有条件。最终能不能走向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得看美方到底是说真话,还是另有所图。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周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会密集起来,这不仅关乎两国的利益,也关系到全球市场的走向,中方已经亮出立场,接下来,就看特朗普政府怎么接招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