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在吗?”——就这短短三个字,昨晚差点让阿May的爱情小船说翻就翻。谁能想到,一句随手发的微信称呼,威力堪比“退!退!退!”,直接把男朋友整破防:“你跟同事喊‘哥’这么顺口,我算什么?”

这届年轻人,谁还没在微信称呼上踩过几个坑?尤其职场和私人关系交叉的场景,一个称呼没选对,轻则尴尬到抠脚,重则可能影响工作、甚至闹僵感情。

异性关系再好;也不要在微信上如此称呼对方,特别是人到中年

职场里,“宝贝”“亲爱的”这类词千万别随便甩。领英2024年职场沟通调研报告显示,覆盖国内12个一线城市、8000余名职场人的调研中,79%的受访者认为这类称呼“过于亲昵,易引发不适”,32%的人曾因同事使用类似称呼向HR反馈,直言“像在性骚扰的边缘试探”。更麻烦的是,微信聊天记录能截图存证,哪天不小心发错对象、或者被截图转发,很可能变成HR约谈的“铁证”。现在聪明人都有个小习惯:把同事备注统一改成“部门+姓名”,比如“市场部-李悦”“技术组-张凯”,发消息前瞄一眼备注,比写工作报告还规范,压根不会出错。

小时候的绰号也别在工作群里“蹦迪”。私下里喊老同事“狗蛋”“翠花”,是多年情谊的见证;但一旦放到有领导、有合作方的工作群,尤其对方还带着“部门主管”“项目负责人”的头衔,场面瞬间就僵了——不仅让对方下不来台,要是被对方老板瞥见,指不定脑补出“办公室小团体”“不尊重同事”的连续剧,反而影响职业印象。

至于“亲爱的”,更是职场称呼的重灾区。在欧美职场,“Dear Colleague”是标准的邮件开头,没什么特殊含义;但在国内微信语境里,一句“亲爱的”加朵玫瑰表情,比深夜发“在干嘛”还容易让人误会——毕竟微信更偏向私人社交场域,职场沟通里的亲昵感很容易越界,哪怕你只是想表达“亲切”,也可能被解读成别的意思,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有人可能觉得,现在年轻人都爱称兄道妹,喊“姐”“哥”应该没问题吧?热络是好事,但得分场合。在匿名社交软件上喊“姐妹”“家人们”很自在,可一回微信职场对话框,该改备注改备注,该用本名用本名。之前就有网友踩过坑:跟合作方聊工作时顺口喊“姐妹”,结果被对方截图发朋友圈吐槽“不专业”,直接成了行业里的“社死现场”。

异性关系再好;也不要在微信上如此称呼对方,特别是人到中年

1. 不确定就直接问,比如加好友后主动说“以后工作沟通,怎么称呼你比较方便?”,既显尊重又不丢面儿;

​2. 微信备注统一用“职位+姓名”,比如“运营总监-王浩”,发送前看一眼备注,自动过滤不合适的称呼;

​3. 定期翻一翻聊天记录,要是发现之前发过过于亲昵的词,及时提醒自己下次注意,边界感才是职场关系的“稳定器”。

阿May后来把那位同事的备注改成了“设计部-赵鑫”,再没喊过一声“哥”。她说:“改完备注后发消息,不用再纠结‘这么叫会不会让人误会’,心里反而踏实多了。”

其实微信聊天里的称呼,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关系里的“分寸感探测器”。不管是职场还是爱情里,少点想当然的亲昵,多点对边界的尊重,反而能让关系更稳——毕竟,没人愿意被一个“称呼”打乱原本好好的节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