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根据美国海军及多篇外国媒体的报道,美军“杜鲁门”号航母于当地时间2025年2月12日深夜11点46分在埃及塞得港附近的地中海水域,与巴拿马籍散货船“贝西克塔斯-M”号相撞。截至目前,美海军并未透露事故更多的相关细节。但他们第一时间声明中称航母并未出现漏水和人员伤亡情况,核反应堆目前也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媒体曝光的贝西克塔斯-M 号货船受损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碰撞事故发生于埃及塞得港附近的地中海海域,这片海域的位置比较敏感。媒体透露,事发时“杜鲁门”号正在等待进入苏伊士运河从而返回红海。“杜鲁门”号此前部署于红海,参与针对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
与之碰撞的“贝西克塔斯-M”号是一艘长188.5米、载重5.3万吨的散货船,悬挂巴拿马国旗,目的地为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港。该船之前也曾发生过一次撞船事故:2016年它曾在孟加拉国吉大港与另一艘商船相撞。撞船的原因至今不明确,猜测很有可能是与舰船密集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单列纵队规则相关,也就是当时苏伊士运河运营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协调事故。
从目前相关的图片和美军的声明来看,两艘船目前受损部位位于水线以上:“杜鲁门”号飞行甲板外延支撑部分可能被撞击,但舰载机未受损。商船船头右舷受损,不过可依靠自身动力继续航行,双方均未报告人员伤亡或船舱进水。
▲美海军官兵,图片来源:网络
美海军近些年撞船事故频发,多起事件中,都暴露出了人员疲劳与训练不足的情况,猜测本次事故也与这一原因高度相关。比如2017年,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军曾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美军就曾连续发生两起驱逐舰和货船相撞事故,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当时“菲茨杰拉德”号在日本海域与菲律宾商船相撞时,造成7名船员死亡。
调查显示,舰上值班人员连续36小时未充分休息,而且还有70%的船员未通过基础航海技能考核。舰长本人更是长期沉迷于撰写晋升材料,忽视日常训练。第七舰队在事故后承认,每年实战化训练时间不足北约标准的50%,模拟器训练被压缩至每月仅4小时。舰员普遍缺乏应对复杂航道和突发状况的能力。
▲菲茨杰拉德号撞击后的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美军又是常年全球部署的海军,全球部署会让训练不足、休息不够的问题被放大,恶性循环使得美军75%的舰艇长期处于部署状态。根据统计数据,第七舰队舰艇维护周期被砍掉40%,水兵平均睡眠时间仅4.2小时/天。一名退役军官透露:“我们像外卖员一样在全球奔波,连擦甲板的时间都没有”。值班军官连续工作18小时,远超正常工作时长,严重超出人体生理和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判断力严重下降。
另外一艘“麦凯恩”号当时在新加坡与油轮相撞,也出现了严重人员伤亡,造成10人死亡。根据已经公布的消息,撞船原因包括操作失误和系统界面混乱,雷达操作员与舵手未能及时共享关键信息等等。根据美国海军2017年报告,舰员平均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
▲美国海军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后,美军航母部署周期延长,部分舰员连续执勤超过10个月,此次“杜鲁门”号撞船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结合近年事故,毫无疑问:美军在人员管理、装备维护和作战体系上存在系统性隐患。美军撞船事故不是技术故障,根源是霸权体系结构性腐朽的脓疮破裂。当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忙着在地图上标注新的干涉目标时,他们或许该听听“菲茨杰拉德”号水兵冤魂的控诉。船员疲劳和训练不足是长期未解决的顽疾,而供应链空心化与政策短视,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如果美军未来无法改善这些问题,类似事件恐将持续发生,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所以结合之前的事故来说,如今“杜鲁门”号的“意外事故”并不意外,它不过是美军疲劳症的有一个案例。从波斯湾到南海,从北极到印度洋,美军的全球存在势必是以压榨舰员的正常休息为代价,最终反噬自身。当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在红海为以色列充当保镖时,当美军的驱逐舰在南海表演“自由航行”时,那些困到睁不开眼的水兵,不过是五角大楼全球战略棋盘上的“消耗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