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海军近日遭遇了一场堪称"史诗级尴尬"的造船事故。前几日,在清津造船厂举行的国产5000吨级驱逐舰二号舰下水仪式上,这艘被寄予厚望的"海上重器"竟然当着一众高级将领的面上演了"侧翻秀"。
英国开放源代码中心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这艘造价不菲的战舰已经呈半沉没状态,船头倔强地卡在船台上,船尾则狼狈地浸泡在海水中。
这场事故来得猝不及防。据朝中社披露,当时舰体采用横向滑道下水,这本是常见的下水方式。但操作人员显然低估了5000吨巨舰的脾气,当船尾率先入水时,滑板突然脱离,导致舰体失去平衡。
更致命的是,船首始终未能脱离船台,最终酿成船体倾斜45度、多舱进水的惨剧。
卫星拍摄的画面显示,这艘尚未安装动力的"钢铁空壳"已经瘫倒在港池里,吃水深度仅5米的港区根本兜不住这个"大块头"。
朝鲜高层的震怒可想而知。据内部人士透露,当天在场的军方将领脸色"比舰体还铁青"。
领导人金正恩在事故现场就怒斥这是"疏忽和渎职导致的犯罪",当即下令成立特别调查组。
更让朝方难堪的是,这艘被西方军事观察家称为"崔贤级"的二号舰,原本是朝鲜向外界展示海军现代化的"面子",其配备的相控阵雷达系统一直被朝媒吹捧为"东方神盾",现在“翻了”可想而知朝鲜方面有多尴尬。
调查组经历了惊心动魄的24小时。潜水员冒着危险探查水下状况,技术工人钻进倾斜的舰体检查受损情况。
日前晚间传出的初步结论总算让众人松了口气:船底结构奇迹般地保持完整,主要进水通道竟是船尾的救生通道。这意味着只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排空积水、解脱船首、扶正舰体,这艘巨舰就能"满血复活"。
调查组乐观预估:3天内完成扶正,15天修复右舷剐蹭伤,理论上能赶上下达的"一个月修复令"。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朝鲜既没有千吨级浮吊船,也缺乏专业打捞设备。要知道,这艘空载排水量约5000吨的"钢铁巨兽",单靠朝鲜现有的小型拖轮和工程船根本难以撼动。
军事专家指出,最理想的方案是采用"浮筒扶正法"——在舰体两侧绑扎充气浮筒,利用浮力缓慢调整姿态。但这种方法需要至少20个500吨级浮筒,而朝鲜港务部门库存的浮筒总量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
退一步来说,即使舰体为空壳状态,预估重量2000-3000吨,现有的浮筒数量也难以提供足够浮力,且缺乏深水作业经验和专业配套设备,这进一步增加了实施难度
这让人不禁想起2014年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当时上海打捞局动用包括"大力号"在内的9艘专业船舶,耗时590天才完成打捞。
虽然朝鲜这艘军舰的吨位不及"世越号",且沉没在近岸浅水区,但朝鲜既无专业打捞船,也缺乏500吨级浮筒等核心装备,其小型拖轮的牵引力难以应对5000吨级舰体姿态调整,还是前文所说,朝方想要仅凭自身还是很困难的。
而中国拥有全球TOP5起重船"振华30"(单臂起重12000吨)和模块化浮船坞技术,可在72小时内完成万吨级沉船初步固定,如果朝鲜愿意开口求助,中国船舶工业完全具备"朝发夕至"的救援能力。
朝鲜方面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敏感性,罕见的迅速发布《有关驱逐舰下水事故的调查工作深入进行》通报。就是为了抢占舆论主动权,防止西方媒体借卫星照片大做文章。
话说回来,朝鲜虽然发布了调查结果,但这次侧翻事故仍有两个疑点。
其一是在技术层面,清津造船厂30年前曾成功建造过万吨级的"万景峰号"客滚船,没道理千吨级别的驱逐舰会出现这样的事故。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艘舰的下水方案竟然没有考虑潮汐变化对横向下水的影响,这种低级错误在专业船厂简直不可想象。
其二就是在政治层面,在半岛局势升级的背景下,不能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性。造船厂长洪吉浩被司法部门火速控制,反映出朝方对"内鬼"问题的高度警觉。
英媒分析认为,这艘驱逐舰采用"先下水后舾装"的建造模式,导致空船重心过高,是酿成事故的技术根源。
更棘手的是,海水浸泡对未完工舰体的腐蚀远超想象,电缆管路需要全部更换,精密电子设备安装位置可能因船体变形而重新设计。参考国际同类事故案例,即便最乐观估计,这艘军舰的服役时间也要推迟18个月以上。对于急需更新舰队的朝鲜海军而言,这个代价远比表面看到的更沉重。
有消息称,平壤已下令对所有在建大型装备项目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别关注那些涉及"跨越式发展"的高精尖项目。
在可见的未来,朝鲜可能会放缓海军扩张步伐,转而夯实基础工业能力——毕竟没有扎实的造船工艺,再先进的雷达导弹也只是无本之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