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故事里,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女性名叫陈芝秀,而她的丈夫则是常书鸿。提起陈芝秀,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说到常书鸿,这位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中国第一代敦煌学家,相信许多文艺工作者对他都不会陌生。他不仅在艺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个人生活中付出了很多,包括失去他的第一任妻子陈芝秀。

陈芝秀1908年出生在江南水乡,自幼家境优越,备受父母宠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一位真正的名门闺秀。她在绘画和雕塑上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这样的背景和才华使得陈芝秀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望,她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在各方面都能与她匹配的伴侣。17岁时,她遇到了常书鸿,一位当时在浙江大学任教的美术教师。

常书鸿不仅外表出众,还拥有出色的艺术才能,正是陈芝秀理想中的另一半。两人相识后迅速坠入爱河,结成连理,婚礼隆重且充满了艺术气息。婚后不久,他们便一同前往法国深造。常书鸿专注于绘画,而陈芝秀则学习雕塑。虽然专业不同,但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兴趣让夫妻俩有了许多话题。

他们在法国华人社群中享有盛誉,成为了一对小有名气的夫妻。1931年,他们在法国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这个小生命更深地将陈芝秀与巴黎这座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深爱着这座充满魅力和繁华的都市,希望能在这里永远安居乐业。

然而,与此同时,常书鸿心中的梦想却指向了遥远的祖国。他来到法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但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中国,特别是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向往更是日益强烈。尽管他的妻子陈芝秀情愿留在巴黎,常书鸿却无法抑制内心的回国渴望。

1936年,常书鸿得到了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的邀请,他决定回国为祖国的艺术事业献身。尽管这意味着他们要离开陈芝秀心爱的巴黎,但常书鸿已经做出了不可更改的决定。最终,他们一同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到祖国后,常书鸿接受了国立艺专校长和教育部官员的职务,然而他心中的向往却始终牵引着他去敦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和冲突让常书鸿的梦想难以如愿。尽管他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成就,但他内心深处对于艺术和历史的追求从未停歇。

这段时期对于不愿回国的陈芝秀来说充满了失望和挫折。祖国的动荡局势让她感受到无尽的苦恼和不安,对于常书鸿的选择也多了一份难以理解的怨恨。尽管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但战乱让他们的生活和梦想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941年,儿子的降生暂时化解了陈芝秀心中的不满。然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让常书鸿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决定前往敦煌,这片他心中神圣的土地。

对于陈芝秀来说,敦煌并非理想之地。在她眼中,敦煌荒凉且遥远,尽管那里的艺术瑰宝令常书鸿心驰神往,但她对这些并无兴趣。随家人一起踏上敦煌之路的生活验证了她的担忧:艰苦、孤寂,日子枯燥乏味,她无法适应这片荒漠中的生活。

在敦煌,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这时,陈忠清的出现改变了陈芝秀的生活。作为常书鸿的学生,陈忠清时常帮忙照顾陈芝秀和孩子们。陈忠清的体贴和陈芝秀对敦煌的厌倦让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最终二人私奔,离开了这片黄沙戈壁。

陈芝秀的离去,对常书鸿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急忙骑马追赶,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戈壁中,所幸被人救回。失去妻子的常书鸿,痛苦无法避免,但他依然坚强地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

陈芝秀和陈忠清私奔后,起初生活似乎不错。陈忠清作为国民党军官,在杭州小有权势。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陈忠清被捕入狱,最终死在狱中。失去依靠的陈芝秀从昔日的名门闺秀沦为社会底层,为生计所迫,她不得不做起仆人的工作。

常书鸿的坚持和陈芝秀的选择,成就了完全不同的命运。常书鸿最终成为敦煌学的开创者之一,守护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宝藏;而陈芝秀则在失去生活依靠后,过上了截然不同的日子。她曾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在现实的残酷中破碎,成为了她无法逃避的命运。

后来的岁月里,陈芝秀与儿子常嘉煌的相见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温馨和和解。常嘉煌第一次见到陈芝秀时,几乎认不出这个与他记忆中大不相同的女性。即使认出了,他也拒绝承认她是自己的母亲,甚至声称不认识她。对于陈芝秀曾经抛弃他和妹妹,并且还要他们生活中的父亲这一行为,常嘉煌作为儿子,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芝秀并未能与儿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母子关系。常嘉煌心中深深根植的不满和伤害,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直到陈芝秀去世,他也只见过母亲一面而已,未能弥补早年的隔阂和失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