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释永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但并非因何正面新闻,而是因为他卷入了一些争议。
没想到,一个少林寺的僧人出事,竟然连他全家的底细也被翻了个底朝天。那些年,看着他头顶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上电视做访谈,频频出席活动、发表演讲,表面上是佛门中人,私下里却活得像个豪门子弟一般。
释永信,原名刘应成,1965年出生于安徽颍上县。他的父亲刘殿爵是水利工程局的工人,曾参与过刘家峡、三门峡等大型工程,而母亲胡昌荣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1981年,年仅16岁的刘应成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路。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使用释永信这个名字。
他是少林寺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在30岁出头时便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明星和尚”。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他早年的种种努力,而那时的他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成功启动了少林寺的市场化进程。
释永信还曾远赴美国留学,顺利拿下MBA学位,成为首位获得美国MBA的佛门僧人。
释永信在寺内是方丈,出了山门却是董事长,一切所谓的功德行为都明码标价,连功德箱旁都贴上了付款码,讽刺意味十足。
他借着宗教机构的免税特权开始在法律边缘打擦边球,更糟的是,全国不少寺庙也开始效仿少林寺这一套,注册商标、开办商业化斋饭活动,甚至搞起了加盟代理。
后来事情愈发离谱,有一回“扫黄打非”行动中,据说他也被牵了进去。但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段,最后这事竟也不了了之。他自己还辩称是在给那些女子“开光”。
可这还不是全部。网上各种传言满天飞,说他“包养过北大的女学生”,甚至在美国藏有三十多亿资产。是真是假老百姓也说不准,但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是没点问题,这些话也不至于总有人在传吧。
少林寺,好像真的已经从一方清净修行之地,彻底变成了一个赤裸裸逐利的组织。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老话,在释永信一家人身上表现得再直接不过了。
随着少林寺财富迅猛膨胀,一个刺眼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这些钱,是供佛门所用,还是悄悄进了谁的腰包?
网友们神通广大,把他一家子的底细都翻了个遍:大哥刘应保,从原本一个普通村民,一跃成了当地富商,投资建起永乐购物广场和武术学校,有村民亲眼见过刘应保提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尼龙袋回家,里面全是成捆的钞票,沉甸甸的,拎在手上都显得吃力;四弟释永胜则更直接,法号释永胜,早已进入少林寺内部核心,担任书画院副院长、国际功夫研究会会长,甚至还掌握着慈善基金的运作权。
他还曾持有少林欢喜地有限公司35%的股份,后来因为舆论压力匆匆退股,如今更是彻底消失在人前。这些细节把“兄弟齐上阵”的运作模式摆到了明面上。释永信的商业版图早已延伸至香港,公司账目里甚至出现了百万港元级别的金条投资,这与出家人的清修身份,形成了极为刺眼的对比。
2015年第一次举报风波一出,释永胜立刻将名下股份转让给一位尼僧,看上去是切割关系,但在不少人眼里,这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遮掩手法。一直到2022年那桩4.52亿元购地事件把舆论再次推高,释永胜这才彻底退出股东名单。
有记者曾到他老家——登封小店村采访,村民说得直白:“那家人谁敢惹?动不动就打人。”还举了个例子,说村里一位妇女因为车停在路边挡了他哥的道,结果他哥直接下车动手,毫不顾忌,霸气十足。
一个方丈,背后却是亲哥横行乡里,亲弟操盘生意,这哪里还有半点佛门的清净模样?看起来的,不是庙堂,是权力和金钱翻滚的交易场。
其中一家公司,竟然公然以“香港少林寺”为名。可一查实际经营地址,却只是间简陋的居民楼,远不见任何寺庙的影子。而这处房产登记在案的持有人,并不是释永信本人。
名字登记的是一位叫释延常的僧人,但仔细查下来才发现,他竟然拥有外国国籍。一个中国佛门弟子,却是美国公民,还能在香港名下有房,这其中的水有多深,不用明说。
按理说,释永信对这个弟弟可谓够意思,该给的安排一样不落,位置、权力都没少捧着。
可谁料到,一旦出事,弟弟的反应却让他寒了心。释永胜在风波之后立刻忙着撇清关系,甚至还公开表示,作为释永信的弟弟,自己承受了很大压力。到了最后,人干脆也不露面了,彻底躲了起来,像是唯恐被牵扯进来半分。
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理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价值,成为人们心灵的净土。
然而,在释永信的主导下,过度的商业化运作让少林寺逐渐偏离了它最初的轨道。
这次事件无疑给我们一个警示:宗教场所应当回归其精神和文化的本质,专注于宗教修行与文化传承,而商业化运作则必须在合法合规、符合道德伦理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让金钱的诱惑腐蚀了信仰的纯净与庄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