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剧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宠,吸引了不少主流明星的目光。

张天爱、舒畅、等知名演员纷纷涉足短剧领域,其中李若彤主演的微短剧《午后玫瑰》更是“上星”卫视,取得了力压同时段大部分传统电视剧的收视佳绩。

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明星为何纷纷“下海”拍短剧,是源于对行业现状的无奈妥协,还是他们主动拥抱新趋势的选择——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明星为何纷纷“下海”?

近年来内地影视行业生态发生结构性调整,传统长剧因高投入、长周期(通常耗时6-12个月)的制作特性,导致行业资源过度向头部演员倾斜。

这种马太效应使大量明星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圈内新人更面临上升通道收窄的困境。所以在此行业背景下,短剧借低成本、短周期(1个月即可完成制作)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明星们突破职业困局的核心阵地。

面对头部资源紧缩的现状,无论是遭遇发展瓶颈的成熟明星还是缺乏机遇的新人群体纷纷“下海”,希望在短剧领域找到突破口。如杨蓉通过《二十九》中“拽姐”形象打破了事业僵局,新人许梦圆则借《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实现了人气突围。

此外,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是明星“下海”拍短剧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短剧用户规模已超6.62亿人,2024年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将达856.5亿元。以倪虹洁为例,2025年春节期间,她主演的《夫妻的春节》在抖音播出后成为2025首部观看用户破亿的短剧,目前播放量已破5亿。

在短剧市场6.62亿的用户中,中老年群体占有不小的比例。据数据显示,2024年60岁以上网民占新增用户20.8%,银发族日均刷短剧超2小时。

且银发族这一群体的付费意愿也较强,《闪婚老伴是豪门》这部短剧的主要受众就是银发族,该剧充值超3000万,填补了传统影视在“银发市场”这一领域的空白。

商业价值与粉丝经济驱动也给明星“下海”拍短剧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近年来,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显著提升。粉丝经济模式(如应援、杂志销量)逐渐成熟,部分短剧演员的粉丝氪金力堪比偶像。

如演员柯淳因《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后,抖音粉丝超400万,片酬翻10倍,并接到了综艺和时尚资源。

所以,对明星来说,短剧既能增强粉丝粘性,保持曝光,还能试水新题材,又能赚取收益,何乐而不为?

“自降咖位”VS“降维打击”

鄙视链被打破了吗?

然而明星们纷纷“下海”拍短剧,一度被质疑是“自降咖位”。因为传统影视行业一直存在着“电影>长剧>短剧”的鄙视链,部分观点认为明星转战短剧是“妥协”。曾经的电影咖刘晓庆频繁接综艺、拍短剧,被嘲“消耗口碑”。 对此,刘晓庆一句:“短剧是未来的风口,演员需要拥抱变化”,直接让内娱的“咖位焦虑”破防。

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明星转向短剧更像是一种“降维打击”,从行业升级维度观察,明星入局短剧确实带来了一些显著的正向效应。

首先是演技经验的下沉赋能。长剧演员的成熟演技可提升短剧质量,盛一伦在《开播!短剧季》中坦言,短剧需要更精准的情感表达,而长剧经验让他能快速适应快节奏拍摄。

其次是流量势能的精准转化。明星自带粉丝基础,能为短剧带来初始关注,李沐宸从《司藤》转战短剧后,其个人IP与短剧内容形成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明星的参与倒逼短剧行业升级。《钱少每天都在想身体在哪》这一短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剧集融合商战与灵魂互换,其剧本复杂度已接近长剧水准,而明星的加入更促使制作方在该剧的叙事和制作上投入更多资源。

通过以上两种观点,不难看出无论是“自降咖位”的消极评判,还是“降维打击”的积极论调,本质上仍未跳出“艺术价值”VS“商业价值”的传统影视鄙视链的思维框架。

然而当下蓬勃发展的短剧业态正在瓦解这种二元对立格局。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最新数据显示,微短剧的用户规模接近7亿人,其以“流量即王道”的产业逻辑重构了价值评判体系,成功突破了传统影视鄙视链框架的束缚。

此外,据相关媒体分析,短剧的盈利模式(如付费订阅)甚至可能蚕食传统影视市场。明星的加入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如刘晓庆以74岁高龄主演中老年婚恋题材短剧,不仅拓宽了受众年龄层,更证明短剧题材的包容性远超传统影视。

加之随着微短剧迈入精品化发展阶段,行业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以《逃出大英博物馆》《家里家外》为代表的优质作品相继登陆省级卫视播出,标志着央视、湖南广电等主流媒体正通过内容扶持策略深度布局这一赛道,颠覆传统影视制作模式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的短剧布局已突破广电体系框架,3月20日澎湃新闻联合七家行业领军企业启动“百剧共创”战略计划,宣布将投入6000万元资金池,目标在未来三年内打造百部精品短剧,展现出新型主流媒体对短剧产业的赋能决心。

据北京日报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共有33部作品登陆省级卫视播出。这一数据印证了短剧的艺术价值正被主流认可,可见短剧并非鄙视链的底端,而是新生态的入口。

短剧或成明星事业发展“第二曲线”

但需警惕同质化陷阱

抛开“自降咖位”与“降维打击”的争议性讨论,短剧凭借其灵活的制作形式和市场红利优势,已然为明星开辟了一条发展“第二曲线”。

对于已有知名度的明星而言,短剧成为其突破瓶颈或探索新受众的工具。“下海”短剧的明星们在演艺事业上奉行下沉与上升并行的原则,如李沐宸成“横屏短剧女王”后反哺长剧资源,刘晓庆借短剧强化“不老传奇”人设等。

而对新人来说,短剧因低门槛、高曝光的特性,成为促使他们实现快速上升的通道。此前,丞磊通过短剧《虚颜》被郭敬明选中出演《云之羽》,完成了从短剧到长剧的跨越。柯淳靠一部《好一个乖乖女》不仅单条广告报价飙升至80万元,直接飞升“短剧顶流”,还以短剧演员的身份,加盟演技竞技类节目《无限超越班》。

与此同时,被誉为“微短剧一姐”的马秋元也已进入头部古装剧《明月千里》,开始进军长剧领域。

然而,短剧的爆发式增长也暗藏隐忧。在短剧市场火爆的背后,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资本涌入导致短剧扎堆复制,形成了“三分钟一个反转,五分钟一个爆点”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市场上的很多短剧不是“霸总甜宠”就是“穿越逆袭”,这不仅会让观众审美疲劳,演员也容易困在套路里。如2024年头部作品《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实现单日充值破2000万的商业神话,随后大量跟风之作便面世了。某短剧男演员吐槽:“每天睁眼就是掐脖子、锁喉,演到想吐!”

另一方面,对于明星而言,如果频繁出演同质化严重的短剧,不仅难以提升自身的演技水平,还可能损害其原有的形象和口碑。

因此,明星在涉足短剧市场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避免陷入同质化陷阱。

首先,应注重剧本的选择,挑选具有独特创意和高质量内容的短剧项目。其次,要在角色塑造上下功夫,努力突破自身的表演舒适区,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同时明星还应与制作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创新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提升短剧的艺术品质。最后,明星们应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关注观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总之,短剧市场为明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他)们扎堆入局短剧,既是应对行业变局的策略,也是主动拥抱新业态的选择。

可是明星们在追求发展“第二曲线”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创新与品质,避免陷入同质化的泥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行稳致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