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朝鲜驱逐舰下水出大事了,目睹了全过程的朝鲜领导人在震怒之下,要求彻查到底,同时也给了造船厂最后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5月21日,朝鲜在东海岸的清津造船厂,为该国新建的第二艘5000吨级驱逐舰举行下水仪式,但因操作失误导致船体失衡,最终未能成功下水、部分区域破孔。
这不仅让全程目睹了这一事故的朝鲜领导人当场震怒,下令彻查并限期修复,也暴露出朝鲜军工体系在技术能力、管理流程和基础设施上的多重短板。
【“崔贤”级二号舰下水失败:一场尴尬的技术事故】
据朝鲜官方通报,这次事故是由于底盘移动速度不一致,导致船尾滑板先脱离搁浅,而船首部分未顺利脱离船台,造成船体倾斜甚至局部破损。该舰并未完全浮起,而是卡在滑道中间,部分船底已出现明显破口。
从技术角度分析,这种“侧滑下水”方式本身就存在较高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船坞造船或纵向下水方式,侧滑下水需要极高的同步性和轨道润滑性,否则极易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翻船。
清津造船厂采用的是简易滑架结构,设备老化、维护不足的问题早已暴露无遗。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事故中船体可能已经受损严重。若龙骨变形,短期内修复难度极大——以美军经验为例,类似损伤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基础修复。
而朝鲜领导人在震怒之下,要求必须在6月完成修复工作,这无疑给本就脆弱的造船体系带来了更大压力。
【不同建造与下水方式的对比】
在船舶建造与下水过程中,不同方式的安全性和风险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最稳妥的方式是船坞造船。
也就是挖掘建造庞大的、足以容纳整艘甚至多艘舰船的船坞港池,在封闭的干船坞内完成舰体建造后注水,让舰船自然浮起并驶出。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控性强——如果在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停止注水甚至抽干重新作业,对舰体进行调整或修复。
其次是船台造船,通常采用滑道或气囊辅助的纵向下水方式。舰船建造方向与码头岸线垂直布置。艏艉靠近岸线一边,也最先入水。
这种下水方式虽然不具备中途暂停的能力,但由于舰体是沿纵向进入水中,只要配载合理、重心稳定,一般不会出现重大事故。
而最具风险的则是侧滑下水,也就是让舰船横向滑进水里。这种方式冲击力大,而且船体在横向的稳定性远远不如纵向,极易导致船体倾覆甚至沉没。
这次朝鲜清津造船厂正是采用了侧滑下水方式,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轨道不同步问题。这种情况可能是系统故障,也可能是人为操作不当。
就像家里老旧的推拉窗或晾衣架,在缺乏润滑或年久失修的情况下,原本应同步运行的部件会出现错位。
【清津 vs 南浦:朝鲜东西海岸两座造船厂的技术对比】
就在近一个月前的4月25日,朝鲜5000吨级驱逐舰首舰“崔贤”号在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厂下水。
南浦造船厂为朝鲜的西海(黄海)舰队服务,拥有更为先进的设施和技术积累,成功建造首艘“崔贤”号驱逐舰。南浦造船厂采用了标准的船台造船模式,并使用纵向艉部下水方式,安全性更高。
这次出事的清津造船厂位于朝鲜东海岸(日本海),主要负责中小型舰艇建造与维修任务。虽然近年来通过与俄罗斯合作获得了一些技术支持,但在大型舰艇建造方面仍显薄弱。
清津造船厂依赖简陋的滑道系统建造朝鲜第二艘5000吨驱逐舰,从技术角度看,侧滑下水本就风险较高,若再叠加设备老化、维护不到位,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朝鲜此次事故,正是这一系列隐患集中爆发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何同一型号的两艘舰只,在不同地点建造却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
【技术实力薄弱下的“土法上马”】
尽管朝鲜宣称新驱逐舰具备防空、反舰、反潜乃至反弹道导弹等多种作战能力,全舰共配备74个垂直发射单元,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及战术弹道导弹,甚至还舰载了反坦克导弹。
更夸张的是,下水后才两天,“崔贤”号就在南浦船厂边上进行了各种导弹试射,宣布形成战斗力。这在各国海军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
然而,这些复杂的高端配置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系统整合难题。
有部分观点就指出,“崔贤”号舰桥驾驶室内疑似空无一物,既无操控台也无内舱画面,怀疑整艘船仅仅是一个只作为展示用途的海上“空壳子”。
另外,燃气轮机进气口和烟囱设计不合理,也被质疑是否真正安装了发动机。
种种迹象表明,这艘“巨舰”更像是一个堆砌武器的平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它或许能在近岸水域进行威慑展示,但在远洋作战和高强度对抗环境下,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值得怀疑。
【战略意图:东西海舰队各一艘?】
就目前来看,朝鲜计划把两艘“崔贤”级驱逐舰分别配属给东海舰队(驻清津)和西海舰队(驻南浦),作为各自旗舰使用。
然而,考虑到目前二号舰的状态以及一号舰尚未完成海试的事实,短期内实现双舰协同的可能性并不高。
更有可能的是,这两艘舰只是朝鲜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符号,意在对外展示国防工业成就、对内提振军心士气。
尤其是在当前半岛局势紧张、美韩联合军演频繁的背景下,朝鲜希望通过高调亮相新型战舰来强化自身的战略威慑力。
【未来展望:象征意义大于实战】
面对领导人的严令,清津造船厂必须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但现实情况极为严峻:如果龙骨受损,则修复周期远超预期;即便仅是船底局部破损,也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焊接、密封、排水等作业。
与此同时,“崔贤”号虽已完成首次试射,但其是否具备真正的战斗能力仍有待验证。
更何况,朝鲜海军长期以来以近海防御为主,缺乏远洋训练和实战经验,即便装备先进舰艇,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朝鲜试图通过“崔贤”级驱逐舰展现其军事崛起的雄心,但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始终制约其发展。
这次下水事故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更是整个军工体系结构性缺陷的一次集中暴露。未来,朝鲜能否真正掌握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与运用能力,仍有待观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