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份名单。

理性地说,这是令世界震惊的名单,感性地说,这是让我们潸然泪下的名单。

真的是止不住心里的难受,我犹豫再三要不要跟大家说这件事。

想想它已经发生了,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把它登在报纸上了——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道主义灾难。

美评论员痛斥加沙暴行

图为加沙民众

这就是《华盛顿邮报》7月30日刊登的、18500名在加沙被以色列杀害的儿童的名单。

列着名字,头版有这样的报道,后面好几版都登着这份名单,名单依据的是加沙卫生部公布的数据。

在这18500个孩子里,有900个还不到一岁;有的刚生下来就被杀害了。

看了这条消息,我真的饭都吃不下去,想半天:人类为何如此残忍?

看到这份名单,我想起以前去过的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

只要去以色列访问,官方都会带大伙去那个纪念馆,讲述二战前德国如何虐待犹太人,讲述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怎样被屠杀殆尽。

参观的最后,是一个像天井一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诸多照片——每一个受难者、每一个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都有名字和照片。

而他们寻找这些名字和照片的努力,从二战后一直持续到今天。

看了之后,觉得特别震撼,也特别悲哀:都是人,为什么就因为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或者因为对领土的争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就兵戎相见,让这么多孩子无辜死于战火?

当年犹太人是受害者,而今天他们又成了加害者。

以色列这样做,他觉得有很多理由,包括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行动,让1200多名以色列普通民众在睡梦中或在音乐节上被残忍虐杀。

以色列认为他有理由采取这样的报复,但冤冤相报何时了?

全世界面对这样的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呼吁,联合国也不断开会,但依然挡不住以色列的脚步;而哈马斯也坚决抵抗,拒不投降,并未放下武器。

面对这种情况,全世界总要想办法,总要解决这个问题。

美评论员痛斥加沙暴行

图为马克龙

最近,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带领之下,许多国家——包括加拿大、英国——都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把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推进和平的一个步骤。

要承认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人内部就要取得一致性。

这时,17个阿拉伯国家在沙特牵头下共同发表声明,谴责哈马斯的恐怖主义行为,希望哈马斯放下武器。

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巴勒斯坦内部有约旦河西岸的阿巴斯政权,有加沙,这是两块分裂的。

只有巴勒斯坦人先团结起来,在一个政府领导下能够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这才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

但有的国家反对两国方案,美国就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

现在关键的两步已经迈出:

第一步是诸多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

第二步是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首次谴责哈马斯的行为。

然而,许多问题仍是恶性循环。

美评论员痛斥加沙暴行

图为内塔尼亚胡

如果从现在起,大家都能放下武器,不再进行残酷的相互屠杀……但哈马斯目前仍宣布:只要还有力量,只要以色列不停止,就拒绝放下武器。

可以看到,哈马斯当初发动袭击,是希望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为敌,这一目标并未实现;面对的却是以色列反击带来的结果:加沙6万多民众丧生,其中18500人是儿童。

《华盛顿邮报》就把这份名单登在了报纸上。

你说,年轻时候的“屠龙少年”,长大后就成了“恶龙”。

我想起一部电影叫《波斯语课》,讲一个犹太人被德国人抓住,冒充自己是波斯人,开始编造单词教给德国人“波斯语”。

每一个他编造的“波斯语”单词,其实都是一个死去的犹太同胞的名字。

冤冤相报何时了?看到这些电影,再想想现在的加沙,人类怎么就走不出血腥屠杀的循环?

我们希望,以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为契机,以阿拉伯国家谴责哈马斯并促其放下武器为契机,双方能否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对这件事只能充满善意的期待。

中东的事情就是这样:诸多美好的愿望、诸多外界的压力,都抵不过某个小小的火星——一个小火星就可能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这就是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