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芯片在中国生产,不管技术从哪儿来,都得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英伟达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已经不陌生了,它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AI芯片厂商,掌控着大部分高性能计算芯片的供应。尤其是在AI训练和推理领域,几乎绕不开它的产品。   美国政府看到中国市场这么大,自然不甘心放弃。   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回国建厂”的办法,一边让英伟达把产线迁回美国,帮本土解决就业问题,赢得政治分;另一边又通过技术封锁和限制出口,把中国卡在“只能用、不能造”的阶段。   美国的想法很简单:全球高端芯片我说了算,中国只能在底层拼装、打螺丝。   表面上看,美国这是在下一盘“双赢”的棋。既能吃到制造业回流的红利,又能掌控全球高端芯片命脉。但现实远没有他们想得那么顺利。   中国出台的“原产地标注”新政策,看似平静,却分量十足。核心内容很简单:只要芯片是在中国境内完成流片、封装等环节,就必须标注为“中国制造”,不管它的设计是在美国还是别的国家。   乍一听,像是给芯片贴个产地标签而已,但它直接戳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策略。你想在中国生产又不想被贴“中国制造”?没门。   你要贴了“中国制造”,那就可能被美国政府自己的禁令限制,不能卖到美国或者其他市场。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这个政策还起到了一个“反将一军”的作用。本来美国是想让芯片公司把产线撤出中国,但现在,留在中国反而能享受到更大的市场红利;一旦撤出,就得面对成本上涨、交期延迟、市场流失等问题。这下,美国企业也有点骑虎难下了。   别小看“原产地”的界定,中国这次玩的不是情绪,而是规则。根据中国海关的解释,芯片的“原产地”不是看设计图纸在哪画的,而是看物理生产在哪里完成。   也就是说,你英伟达在美国画图也没用,只要在台积电,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中国大陆的工厂完成流片,那就得标“中国制造”或者“中国台湾制造”。   这种玩法,很像是在用规则打规则。既合理合法,又精准反制。而这也给中国芯片企业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过去,中国芯片领域确实有短板,特别是在高端AI芯片方面。但近两年情况明显不一样了。   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已经达到英伟达H20芯片85%左右的性能,价格还便宜三成。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也开始测试自研芯片,逐步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   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国AI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之前的5%提升到了18%,预计到2027年甚至有可能超过40%。也就是说,中国芯片并不是“干不过”,只是还需要点时间。   除了芯片本身,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也在迅速追赶。2024年,中国在半导体设备上的支出达到了36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其中国产设备的占比从17%提升到了38%。这意味着,不少关键环节已经可以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光刻机也有了突破。上海微电子研发的28nm光刻机已经开始交付中芯国际,计划2025年挑战14nm制程。虽然与世界顶尖技术还有距离,但至少已经跨过了最难的门槛。   英伟达在这场风波中并不好受,一边是中国这个超级大市场,一边是美国政府的压力和政策限制。继续供货给中国吧,怕被制裁;不供货吧,市值可能再跌一轮。   要知道,英伟达靠AI芯片赚了多少钱?仅2023年一年,股价翻了两三倍,市值暴涨几千亿美元。可就是在美国政府表态要继续限制对中国出口的那几天,它的市值也蒸发了近3000亿美元。市场信心,比什么都敏感。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制造”标签政策看似温和,实则分量极重。它不只是政策反击,更是给外企出了个难题:你到底要市场,还是要听命?   说到底,中美在芯片上的斗争,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一个行业的争夺,而是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博弈。   美国希望继续扮演全球“技术规则制定者”的角色,把中国卡在中低端环节;而中国则通过政策、投资、自研三方面同步发力,想要打破这个技术封锁圈,争取属于自己的“技术主权”。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矛盾,也不是靠一两次制裁或反制就能彻底结束的拉锯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已经不再只是应对,而是开始主动出招,而且每一步都精准、克制、有耐心。   说到底,真正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不是别人给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比起被人掐着脖子过日子,更重要的是,哪怕走得慢一点,也要把关键的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标签是小事,技术才是大事;一纸政策,是一次信号,更是一个开始。#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