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国在近代史当中最后一场对外的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中国军人一路高歌猛进,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边境打到了越南首府河内附近,这之后才回撤返回到了国内。
在这场战斗当中,中国解放军们的表现令人赞叹,不过鲜少人知的是,这场可以称得上速战速决的战斗,实际上却是由大批新兵所完成;有些新兵甚至刚刚入伍不足两个月,只在经历过一番简单的锻炼后,就被“推”到了前线,亲临无数硝烟炮火的洗礼。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这场战争里,会有这么多新兵出现?毕竟,在建国后的数十年里,中国解放军的队伍不断扩容,直到1979年,中国解放军至少有200个师的兵力,这其中不乏已经服役数年、经验丰富的老兵。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又是为什么一定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的大型对外作战的战争当中,派出那么多“新兵蛋子”呢?其实,这个决定的背后自有考量——
一、恩将仇报的越南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越之间曾经也有过一段“蜜里调油”的好时光:
当时,中国刚刚结束了一段硝烟弥漫的屈辱战争史,正在准备迎接新中国的新征程;可与此同时,和中国一衣带水的越南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由于法国的殖民统治,越南被迫被分割成了“南越”和“北越”,其中又因为南越有着来自法国的精良军备的支持,因此在和北越的作战当中占尽优势,北越的军队被打压得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北越的领导人被迫来到中国求援,他就是胡志明。
实际上,在当年海外求学时,胡志明和周恩来总理曾有过一段同窗情谊;而在中国的抗战史当中,胡志明也曾经在中国进行过长达十几年的革命活动,并且在这当中结识了毛主席等中国高层领导人,结下了不解的革命情谊。
正是因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胡志明率领着北越的人员向中国求援时,尽管当时的中国自身国力也十分紧张,甚至还在艰难地面对抗美援朝战争,可毛主席还是点头决定,要“帮一帮我们的‘邻居兄弟’”。
当时的中国不会想到,这一帮,就帮了越南十几年。
在毛主席拍板以后,中国就开始向越南不断输送各种物资。这当中自然有北越军人们急需的各类军备武器,更有不少日常用品,例如防蚊虫的药物,毛毯,雨衣,等等等等;
同时,为了帮助越南的抗法战争,中央军委还委派了不少军事人才前往越南,他们一方面帮助越南运筹帷幄、打下一场又一场的胜仗,同时也将抗战时期总结出来的各种兵法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越南当地的将领们,希望能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越南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先后向越南输送了五百多万吨的粮食,两百多万吨的汽油,数百公里的铁路钢材,以及两百多亿的援助费用和低息贷款。
实际上,这样开销巨大的援助,哪怕是放到现在的中国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更逞论当时才刚起步的中国——可以说,为了援助越南,中国已经倾“举国之力”来帮助这位积贫积弱的“老邻居”。
然而,中国如此仁至义尽的付出,却换来了越南的恩将仇报。
1969年,胡志明去世,黎笋接任了北越的政权,成为了北越最高领导人;1975年,南越灭亡,越南正式建立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黎笋继续担任领导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黎笋很快就向中国提出要再次申请“无息贷款”;然而,在看到越南已经成功赶走侵略者、建立新政权后,当时的毛主席等人决定暂时停止对越南的援助,一方面支持越南独立,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将生产建设的重心重新放在本国发展之上。
毛主席的这一拒绝,让黎笋很快恼羞成怒:
在当时,黎笋手里不仅有着中国多年援助的大量物资,更有来自苏联的部分支持,军备上的充裕,再加上来自外界的挑拨,让黎笋的野心无限膨胀,尤其是在打跑了美国侵略者后,黎笋自吹自擂地表示越南早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因此,对于中国如此“不识好歹”的拒绝,黎笋也不甘示弱,很快开始了“反击”——
二、复杂的国际关系
1976年,越南境内突然开始大规模的反华排华行动,许多在越的华人遭到了当地人的排挤欺凌,不少越南人甚至跑去打砸华人的车、房、铺面,叫嚣着让他们滚出越南;
更有甚者,在黎笋的授意下,越南军队推翻了两国之间的界碑,开始在中国的广西、云南边境两地频繁骚扰边民,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大地威胁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面对忘恩负义的越南人,中国外交部曾经三番五次地发出严正警告,可是,越南方始终对此置若罔闻。1979年初,越南再次越界骚扰并大肆屠杀我国边境民众,消息传开后,引发了全国上下对于越南人的强烈不满,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因此拉开了帷幕。
那么,这些情况又和走上越南战场的新兵们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当中,除了越南,还有一位更加“重量级”的“老邻居”,同样正对中国虎视眈眈,那就是苏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苏边境上的矛盾和分歧,双方的关系不断恶化。直到1969年3月,苏联军队突然无故入侵中国珍宝岛,遭到了当时驻岛官兵的有力还击,而这一事件也导致了中苏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中苏关系跌落到了冰点。
而在中国不断减少对越南的援助的同时,苏联也在不断试图拉拢越南,并且签订了所谓的《苏越友好条约》。在条约中,两国约定,如果一方遇到军事威胁和入侵,可和另一方协商采取军事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
对于越南来说,能够抱上苏联这条“大腿”,意味着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可以“毫无后顾之忧”,所以,这一条约也成为了当时越南在这之后肆无忌惮、敢于挑衅中国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看来,越南的挑衅只是“疥癣之疾”,在东北手握重兵的苏联才是令人头疼的存在。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刚刚进行了“甲乙师”的整编,其中大部分精锐都被编入“甲种师”中,并被调往东北待命,以防苏联的突然发难;
而剩下的“乙种师”无论是战斗力还是人数,都不算理想,再加上无论是哪个军区,都不可能完全“倾巢而出”,所以,剩下面对越南的兵力选择就十分有限了。
除了以上原因,在当时,从附近调征新兵,无论是前期的开销,还是后期的补给,费用都要远低于从远距离集合老兵抵达前线所花费的开销,而新兵走上战场,对于他们来说也无异于是一次锻炼。
综合种种条件,中央最终决定,派遣新兵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力。就这样,那些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被仓促地推上了前线,在接下来的血与火的战斗中,得到了一轮又一轮的淬炼。
可是,对于这些新兵们来说,真正的战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硝烟炮火背后所带来的残酷,让他们不仅感到过胆怯和犹豫,更是必须面对无穷无尽的压力——
三、走上战场的新兵
1979年2月17日清晨,伴随着炮火带来的呼啸声,中国解放军同时从广西和云南两处边境同时对越南发起了攻击。在指挥部的命令下,无数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越南,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此打响。
这当中,固然有不少已经经历过大小战争的老兵,但是更多的还是从来没有走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这其中,甚至有人在1月刚刚入伍,就被直接拉上火车,一边在车上进行相关军事理论的培训,一边就开始学习实战技巧。
对于这段记忆,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陈章记忆尤深:
那是1978年12月28日,刚刚被招兵入伍的陈章从宁波出发,跟着无数同样是第一天入伍的战士们登上了一列开往河南省渑池县的绿皮火车。那个时候,懵懂的陈章才19岁,他并不知道,在仅仅不到两个月后,他就要走上真刀真枪的战场,和战友一起迎接无数次命悬一线的时刻。
不过,尽管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可是陈章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一点不同寻常。在他后面的回忆文章当中,陈章记下了当时的“突然”:
“我们那个时候任务紧急,而且很突然:怎么还没到连队,就开始发领章和帽徽?因为有了领章和帽徽,就已经算是个真正的军人了。他们还在火车上就已经开始上军事理论课,讲枪的射程、构造等内容,让我们感觉特别意外。”
在抵达渑池县后没过几天,陈章就和战友一起转道前往广西宁明县开始备战。原本按照正常的战斗序列,新兵入营后,应当是从简单的体能、队列等内容开始学习训练,可是,陈章等战士们却是直接从刺杀、爆破、投弹等实战内容直接入手,这一“反常”的课程内容,也让陈章这一批新兵们,感觉到了空气中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
无论是陈章还是其他士兵们都没猜错,1979年2月17日,这群入伍还没有三个月、只是潦草接受了一下相关的实战培训,就匆忙地走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
在陈章的回忆中,在那个2月,他经历了许多,无论是前期的冲锋,还是后期的保护派送伤员,都让他记忆深刻——尤其是在护送伤员回撤的途中,陈章和其他几名民兵还遇到了敌军的武装小队和增援的大部队,幸亏陈章凭借着自己的机警和那段短暂的学习内容,才从中“逃过一劫”。
无独有偶,走上对越自卫战的战场上的,还有一名名叫钱树辉的战士。在他的回忆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而当时的他“害怕极了”,每次遇到敌方射击时,他都吓得忍不住发抖,一边躲在战壕里,一边听着子弹从他的耳旁、身后嗖嗖地飞过,射进眼前的土地里。
让钱树辉永生难忘的,还有他们的排长。当时,排长站在战壕外验收战壕,刚说完新兵们挖的战壕不够深,只听一声枪响,排长就此牺牲在了钱树辉的眼前……
这些事情,只是这群新兵们在前线所经历的“日常”。而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惊吓”中逐渐成长,在战争的残酷中磨砺出了胆量和勇气,最终顺利拿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四、保家卫国的英雄
1979年3月5日,在一路冲到越南首府河内附近后,中国政府表示,最初对于越南的惩戒目的已经达到,就此开始从越南撤军;3月15日晚,中国解放军正式撤出越南,为期不到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此结束。
然而,越南的自负却并没有因为这一场战斗而就此偃旗息鼓。在解放军退回国内后,越南竟然自大地以为是自己“吓跑”了中国解放军,在这之后,越南军队仍旧不断在边境挑衅,这也导致了之后中越军队边境线上的长期对峙,以及后期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
自然,在后期的两山轮战当中,中国解放军再次借助战斗,培养出了一批勇猛精干的士兵;可笑的是,反观挑衅的越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既失去了中国的帮助,也丧失了苏联的支持,整个国力因此遭到了巨大而无法挽回的破坏,最终不得不走向改弦更张的悲剧结局。
实际上,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期间,许多国家都有培养新兵直接奔赴战场的例子,中国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可能是最后一个,而新兵对于战场的生疏和恐惧,既是人之常情,也在每一位指挥者的意料之中。
不得不说,战场永远是淬炼战士最好的地方,而走上战场的每一位战士,无论战功多少、战力大小,都应当得到每一位民众的尊重。他们都是维护国家和平安定的英雄,只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才能保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为我们带来如今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向每一位保卫祖国的英雄战士致敬吧!
参考
《一封家书·信仰》农书荣,徐为副主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