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空军为何能将超视距空战玩出花来

2025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国庆日阅兵,巴空军歼-10战斗机从总统府上空飞过(视觉中国/图)

近期发生的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中,双方空军发生了一场超过上百架战机参与的空中混战,这是马岛战争之后最大规模的空战。

随后双方均宣称取得了胜利,巴基斯坦宣布击落了五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三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印度方面宣布成功轰炸多个恐怖分子基地。随后包括美国和法国官方都确认,印度确实在空战中有损失,其中包括至少一架法国阵风战机。

巴基斯坦军方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次空战的细节,包括巴方使用的机型和导弹型号,并且在地图上给出了击落印度战机的地点和相应的战斗细节。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印度显然在空战中吃了大亏,甚至可以说是全面溃败。

在冲突爆发前,许多专家想当然地认为,鉴于印度的面积、人力和军事预算都远比巴基斯坦大得多,它有击败巴基斯坦的实力。从牌面上看,虽然巴方军队素质和训练水平较高,应该能够在小规模冲突中占便宜,但在长期的全面战争中劣势明显,所以印度空军会如此干净彻底地败给巴基斯坦空军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从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的战况来看,这次空战中双方的战机均未进入对方领空,巴方战机发射导弹的射程都在上百公里之外,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超视距空战。

一般而言,30公里外的空战就可以被视为超视距空战,这个概念也不算新鲜。早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就已经装备了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麻雀空对空导弹,射程可达57公里。然而,美国战机在越南战争中很少有机会进行超视距空战,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半主动空对空导弹的制导模式非常落后,在锁定目标之后战机必须持续用机头雷达对准目标,否则导弹无法识别目标,这就意味着战机必须傻傻地飞向目标战机,无法随意机动,瞄准阶段等于就是对方的活靶子。在实战中,飞行员肯定保命要紧,因此虽然会远距离发射导弹,却经常顾不上导弹是否命中,一旦感觉有危险就要立刻机动脱离,这导致命中率非常低。

海湾战争中美国虽然打出过多次超视距击杀,但其射程一般都不超过40公里,尽管当时美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最大射程超过80公里的AIM-120中距空对空导弹,美国海军的凤凰导弹最大射程更长达130公里,然而导弹的射程就像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一样虚标严重。在真实的战场上,导弹很难打出理论上的最远射程,甚至连一半都未必能达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以20世纪80年代的推进器技术来看,要开发一款射程超过200公里的空对空导弹并没有难度,苏联研发的KS-172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号称射程可达400公里。然而打不中目标的导弹,飞再远也没用。真正制约导弹射程的,其实是导引技术。

在超视距空战刚刚诞生的年代,导弹锁定目标必须依赖挂载导弹的飞行器在发射前写入目标信息,比如方向、速度、雷达信号特征等等。如果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发射后的初段飞行依靠惯性制导向目标靠近,在中末段,导弹会打开自己的主动制导雷达,锁定和瞄准既定目标后继续攻击。问题在于,如果目标在导弹飞行途中忽然做出高速大转角运动,则即便飞抵目标空域,打开雷达也无法找到原定目标,因此初段和中段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脱锁的状况。

这就是为何美苏在冷战中研发的超过100公里的空对空导弹,其主要针对目标就是对方的轰炸机、运输机和预警机这类机动性差的大型空中目标。要进行超过100公里的远程猎杀,技术难点并不在增加导弹的射程和机动性,而是在导弹飞行途中如何引导其飞往正确的空域,并完成最后的锁定。要解决上述问题,依靠战斗机自身的雷达性能提升和机动性提升都作用不大,根本在于建立全面的空中作战体系,并且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交互。

此次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中国制预警机、战斗机和远程空对空导弹甚至地面防空网络,拥有信息通联融合度非常好的“杀伤链”。在这条由多重雷达、预警指挥系统、加密数据链、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组成的锁链中,即便战斗机自身的机载雷达并未发现目标甚至并未开机,仍可借助与之联网的其他雷达来标定目标,然后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送给战斗机,并且写入导弹中,随即战斗机就可以发射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战斗机甚至无需干预,预警机或者地面雷达都能“看到”目标,这种模式被称为“A射B导”。

这套系统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当战斗开始时,自动化的指挥系统会不断根据敌情自动分配最佳射手,以及计算出导弹发射的最佳地点,并且能预判敌机的运动方位,结合己方战机和导弹飞行路线进行计算后,给出最佳的导弹飞行线路。这种复杂的空战战术计算,已经远非过去个人技术和战机性能的比拼,而是雷达性能、算力、大数据掌握以及通信能力的综合体现。

这套系统要运行流畅,除了训练之外,关键在于软件和通信配套能够流畅无阻。巴空军的全套预警、战机和导弹均来自中国,且为中国空军使用型号的外贸版本,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运行,系统非常成熟。印度方面的问题在于,其装备由多个不同国家提供,相互兼容性较差,系统对抗很难做到巴方这样流畅丝滑。

印度装备的阵风战机虽然号称拥有非常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如果遭到敌方导弹锁定,能自动对其进行干扰,但这种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战机雷达或者主动雷达锁定的导弹——而巴方发射导弹时,战机的雷达很可能根本没开机,或者使用低截获模式,在短时间内照射了目标机以载入最后的发射数据。而且双方距离上百公里,这很难触发阵风的电子战对抗启动,甚至其导弹警告系统都只能等PL-15导弹临近、打开主动雷达最后寻找目标时才会被触发,阵风战机很可能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击落。

另一个导致印度一败涂地的原因,很可能是其情报部门并未提前获得巴方作战系统的真正能力。印度方面原本的任务部署,就是对巴方境内的目标实施一次远程导弹攻击,对巴方空军可能的反击并没有足够的部署,也没做好与巴方进行大规模空中交战的准备。毕竟印度空军的算盘是,只要不越境攻击,那么巴方应该对远程发射巡航导弹的战机没有什么办法。他们显然没想到,巴方的空战体系已经可以对百公里外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如《孙子兵法》所云:“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朱江明

责编 李屾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