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鹿原》又被翻出来讨论,白嘉轩这种修祠堂供孩子读书的地主,为啥土改时照样被批?

说白了,历史车轮碾的不是个人善恶,是制度吃人。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地主就算天天施粥,地契捏在手里就是原罪。

看小说里白家仓的粮食能养活半个镇,可佃户交完租自家锅里只剩红薯。

隔壁村王善人冬天给长工发棉袄,村里人念了他二十年好,但分地时照样把他家田契烧了——他儿子亲口说的:“当时想不通,现在懂了,我爹再慈悲,全村七成耕地挂在他名下这事本身就有问题。”

查过地方县志才知道,1936年陕西关中平均地租占收成的57%。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地主拿大头天经地义?

那会儿农民借粮春荒,利息普遍三分起,遇上灾年卖儿卖女的多了去了。

山西有个张姓地主记账本被发现,上面记着连续七年免了十二户佃农的债,但最后分他家产的农民说了句实在话:“你免债是你心善,可大伙怕明年你不免了咋办?”

这事套在现代职场更扎心。

就像某互联网大厂裁员,员工骂的是CEO冷血,其实换哪个老板来都得裁——资本增值的规则摆在那儿。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地主和打工人本质上都在系统里挣扎,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前,全国91%的农民只占33%的耕地,这结构不打破,再多个白嘉轩也改不了大多数人受穷的命。

有人翻出民国报纸,上面登过开明地主搞“劳资合营”,收成和长工五五分成。

结果没两年搞不下去,为啥?

风调雨顺时尚能维持,遇上旱灾蝗灾,地主看着粮仓里自家那五成都不够吃,还能继续让利?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人性经不起制度考验。

看重庆谈判时期的史料,蒋介石政府也搞过和平土改试点。

但地主让出两成地就要换官办银行的无息贷款,这买卖做到最后还是乡绅得利。

所以说,阶级矛盾靠温和改良根本无解,就像现在某些企业家搞全员持股,财报难看时照样翻脸砍福利。

现在刷短视频经常看到“反转历史”,说某个地主其实是抗日英雄,某个乡贤建过五所小学。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这些个体故事再感人,和当时四亿农民要吃饭的现实相比,终究得靠掀桌子重新分牌。

用现在的话说,这叫“系统性风险”,个人道德在结构崩塌面前屁用没有。

前阵子去安徽西递村旅游,导游指着雕花大宅说这家地主当年主动分田,子孙现在照样当政协委员。

可这样的有几个?

有些地主明明是好人,为什么还会被打倒?

大部分还不是守着地契等农民跪着借粮。

土改时东北统计过,主动配合的地主不到3%,指望既得利益者自我革命,不如指望母猪上树。

说句得罪人的,现在网上给地主洗白的,要么是祖上真有几亩地的,要么是没挨过饿的。

我爷那辈人说过实话:“甭管地主善不善,分了地全家才能吃上干饭。”制度公平了,才轮得到谈道德。

就像现在骂资本家的,真是恨马云人品?

恨的是双十一烧脑优惠背后那个改不了的分配规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