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天,冷似刀割。西北风还没刮顺的时候,王树声正推着一支精疲力尽的红九军,从甘肃古浪一步步踩出一条泥泞的征途。谁能想,眼前的这位军长,几年前还在湖北麻城泥土里颠簸,26岁带着一股狠劲把自家舅舅给查办了。这听起来有点离谱?可偏偏是真的!
王树声从鄂豫皖苏区一路摸爬滚打出来,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一直都在。一口气担下麻城暴动责任,被老乡们当成铁血青年;没多久,川陕根据地又是他满腔热血跟国民党硬扛。1933年,25个团的围剿粘着红军不放。王树声这会儿没退缩,带着红73师死死顶在要隘上。
装备分明不占优势,大伙没几枪好使。他反倒越打越狠,在敌人必经之路死守,凌厉得像刀锋。5000多国民党军倒在阵地前,这一仗成了他的名片。徐向前敲着桌子夸得咧嘴。打从那时候起,“要命防线”成了个响亮词,王树声的铁腕风格也盖棺定论。但真要说一杠到底,也不见得,王树声有时候心里头也难免有打鼓的。
转过年来,古浪战役撞进了他的记忆里——怎么躲都躲不开。那场仗,王树声盘算着抢高地。马家军的重炮一声不响就撂下来,砖头瓦砾飞起,红九军乱了一套阵脚。他就那么愣了几秒,接着明明知道后果,却迟疑了!想抢高地啊?也来不及了。马家军跨马挥刀,红九军被冲得七零八落,撤退是唯一选择。那种狼狈,后来王树声每每回想,嘴角噙着悔意。眼看着气势如虹的红九军折损一大截,他敲着桌子唉声叹气:“那要是早几分钟派人上山头,会是什么局面?”是不是太晚了?
但有时候,他又觉得自己其实走得很对。战场瞬息万变,哪有总是对的调度?碰到了还是得咬牙顶。唉,说到底,也没人能倒回头去修正。偶尔也有点赌气。自己不比他们差,凭什么骂他决策慢了?可事实摊在那,每回忆一遍伤口便新鲜一遍。
设想要是西路军真的守住河西走廊,斩断那些逃命的马家军骑兵,再加上苏联那边源源不断的援助......西游路上的这群人会不会直接整编进八路军?王树声肯定是主力大员之一。你还得看当时八路军三大主力,各师缺猛将——许世友能挑担子,难道他王树声就不能?再说那山地打仗的路数,别说华北,就是小日本都得头疼。太行山沟壑多,他布一道“要命防线”,日军小队进不来,大部队又拉不开,尾巴都得夹着走。真让他加入,估计115师、129师能多点狠劲。
当然这想象没啥用,现实里西路军全军覆没,谁也没来得及捞取战功。只是有时候,历史就像一道未解的题,答案藏在泥沙里,谁也不知道翻出来会是什么形状。王树声自己都说,他是真想知道——那个世界到底会不会让他多打几仗,多出几口气?悔不当初也罢,叹息声换不了一兵一卒。
陈赓的路子也挺诡异。1936年本来人还在红四方面军当参谋长,关键岗位。到1937年,伤病一犯提前下场,弄得和西路军血拼马家军的那场戏一点儿沾不上。看着队伍在苦寒荒漠里苦苦挣扎,陈赓只能揣着病躺在苏联医院,心里急也没用,这憋屈谁懂?
黄埔第一期的招牌,他有,更是南昌起义的急先锋。那年起义乱成一锅粥,陈赓顶着特务营把周恩来他们从重重包围里掏出去。拼出来的名声,后来还有一个双桥镇,大兵团包抄敌人师长岳维峻,活捉了不说还震住了周围几个县。谁敢说这个人就不会翻出新花样?
如果西路军不是那副样子,假想1937年顺利抵达新疆、甘肃,接了苏联重武器补给,陈赓后来治好了病,火速归队。红四方面军整体实力撑起来,再整编进八路军,副师长的位置很可能姓陈——谁不服?八路军里三大主力师,哪个不是缺人?陈赓带着手下,火力正旺。386旅后来在七亘村、神头岭,都是凭地形、拼机动、打冷箭让日军昏头转向。那要是带着没损耗的西路军主力加入八路军,能不能多出三五个名声在外的胜仗?还真不敢说没可能!
可历史有时候就是把人扔到死胡同里。陈赓那年一病不起,不得不含泪上路。假象的“合流”没成现实,八路军还是靠几个老将死撑。如果王树声、陈赓真能当上师级将领,那场平型关大捷是否能再大点?太原会战是不是能打得更久一些,让日军缓不过气?问题一堆堆,没人能解答——写出来也只是心头念想着凉快。
但其实,后来的反转谁又说准?解放战争末期,王树声还真吃上了大亏。中原突围那年,三十万国民党拼命围剿,王树声就带着中原军区幕后的残部左一挡右一拦。刘邓南下带兵攻大别山,一路上被王树声死死扛着吸引火力。王树声山地游击战底子正派上了用场,都说九死一生,他偏要死里逃生。
那陈赓呢?朝鲜战争前夜,他又被派到越南,直接对接胡志明。1950年,边界战役兵凶战危,陈赓稳住越军高层,决策、部署、讲解,牛皮吹得再大也没这实在——三周之内让法军吃大亏,八千俘虏,再让越军干部开会总结。细节很碎,什么营级干部、兵器运补、战术协作,连胡志明本人都说佩服。历史数据也在,国外资料记得一清二楚,法国人的部队直接退缩,越南人民军跃跃欲试,甚至后来在中南半岛成了顽强力量的核心。这些真实案例,和他多年前在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玩命指挥,实则一脉相承。
但真要说他们就一直包打天下?倒也不见得。人,总有掉链子的时刻。指挥官失误,部队塌方,难道还真能保证次次都是胜利?不现实。不过,细看他们一生,奇怪的力量始终推着前行。错失的机会、擦肩的胜利,似乎反而更浓。
其实哪有绝对的什么“再来一次”。前头崩盘,后头补课,历史就是这么绕啊。他们不是传奇,也不是神。每一次犹豫、每一次失败,都是生命里的一块活钮扣。
西路军的结局虽然冷清,王树声和陈赓也未必真到了巅峰。可他们身上的力道,到了后来的太原、越南,照样打出血性。想想也挺无奈。历史真不能重来一次,但这些人的一招一式还真留下了点什么。
所有假设、所有遗憾,都堆在这几场没打完的仗和没拼尽的命里。留给后人一地鸡毛,也有一分劲道在里头。
就这些,反正话还没说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