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改变”这个词突然就火了。
有要报班去上学的,有要辞职去创业的,还有正在创业要转行的。不用问都知道,这是被雷军的演讲给打了鸡血了。因为昨晚小米创始人雷军完成了他第六次年度演讲,演讲的主题就是——改变。
雷军的普通话还是一如既往的糟糕,不过内容确实是坦诚且热血的。他复盘了小米从迷茫到蜕变的过程,宣布了玄戒芯片的成功投片,展示了造车之路的差异化,并最终袒露了下一个小目标,那就是:人、车、家的全生态的宏大叙事。
雷军说:“改变,本身就是希望!”
眼见着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全面转向硬核科技公司,从只会贴牌的组装厂咬牙走上一条技术为本的新路。在我们已经疲惫不堪,感觉马上就要跟不上改变的危机时刻,这一声改变就是希望,确实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其实,人类社会的改变并不是平均的。少数地区农业革命还在进行,很多地方工业革命正在发生,绝大多数地方还在信息革命中挣扎。我们本想用提倡绿色生活,拒绝工业污染这样的话抵抗一下这些改变,结果人工智能革命就已经席卷而来了。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被动地卷入这场改变的洪流。不改就意味着淘汰,而改变只是随波逐流。推倒重来和随波逐流从来不是大智慧,而是趋势使然。从这个角度来看,雷军的演讲,说的真的是改变吗?显然不是。
因为科学精神告诉我们:改变的根基从来不是推翻,而是迭代!
改变的根基:重启而非重来
雷军演讲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莫过于小米芯片之路的重启。
小米的造芯之路,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但小米的首款芯片并不成功,项目在2018年被迫叫停。这不是一个光彩的成功故事,而是一次实打实的挫折。然而在2021年,他们又重启了玄戒项目。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重启而不是重来。
在很多人看来,失败了就应该重新再来。但科学思维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吸取教训,你就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项目重启之前,小米管理层对项目做了长达半年的复盘,然后系统性地做了四件事情:
1、过去我们做了什么?这是对上一轮行动的系统性观察。
2、我们错在哪里?项目为何会走进死胡同?这是对上一轮行动的思考。
3、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对未来行动的假设。
4、重启项目,从高端旗舰开始,突破生态协同。这是对假设的新一轮验证。
你看,这就是观察、思考、假设、验证的科研循环,这就是科学的迭代精神。
说白了,科学进步的本质,不是发明了多少东西,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经过证伪和纠错的坚实基础之上。我们今天学习物理学,并不是要否定牛顿,而是要在他正确的基础上,修正牛顿理论在高速、微观世界的局限性。
小米改变的是: 路径、策略、产品形态(比如从低端芯片转向高端)。
小米守住的是: 技术为本这个核心战略目标,以及对失败的系统性复盘能力。
如果小米在第一次失败后,彻底放弃了技术自研的初心,那么无论账上多出多少亿,都将永远失去成为硬核科技公司的资格。所以,真正的改变,恰恰是源于对底层核心价值的坚守。
你可能想说,我不是创业者,也不是弄潮儿,我师傅不是太乙真人,我爸爸也不是陈唐关李靖,如果我也想逆天改命,那我该守住什么呢?
其实,科学精神早就给了我们给三件法宝。当然,三件法宝并非是乾坤圈、火尖枪和混天绫,而是三种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只有坚守这些指导一切的底层规律,才能避免在改变的洪流中被冲走。
法宝一:坚守系统规律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理解事物的规律。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充满变量的复杂系统。
小米芯片的成功,不是因为雷军喊了一句改变就能做成的。是因为管理层洞察到硬核科技的系统规律——即核心技术才是科技企业的内驱力。他们改变了市场定位,但坚守了技术为本的客观规律。
普通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线性思维”。我们总认为:努力必然得到回报,行动必然产生结果。对简单因果关系的迷信,正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说白了,你必须接受真实世界不遵循简单因果这一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系统里, 我们不能控制最终的结果,只能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
假设你正在努力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外语。你按时打卡、努力背诵,但进步速度却不如你预想的快。你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想要放弃,这就是线性思维。
而坚守系统规律的认知是,学习效果是一个复杂的概率系统。你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记忆规律、学习方法、环境反馈等很多因素。改变死记硬背,引入间隔重复;改变单打独斗,引入语言伙伴。
你要做出的改变不是放弃英语学编程,而是改变那些能够增加成功概率的变量。
法宝二:坚守边界规律
科学研究,尤其是物理学,非常重视边界条件。任何物理定律,都必须在一定的边界内才成立。比如牛顿定律在宏观低速下成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高速下成立。
小米在造车时,面对SUV市场空间为王的常规模式,却选择做一款为驾驶者设计的运动型SUV。他们没有追求全能,而是主动设置了产品边界。
对于企业而言,边界是核心能力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边界是我们的天赋、时间和精力。
你必须承认,你不可能做到一切。在这个信息爆炸、机会无限的时代,最大的陷阱就是那句“成年人不做选择,成年人什么都要”。真正的智慧,是找到你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你被AI革命刺激到了,想学AI编程、想学设计、想学写作、学剪辑,同时还想坚持运动、拓展人脉。结果你每天都很忙,但没有一件事情做得精深。
坚守边界规律的认知是,你的天赋、时间和精力是恒定的边界。越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人工智能时代,你越是需要给自己做减法。
当你学会放弃那些不属于你的可能,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核心边界时,你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守住的是你独特的不可替代性。
法宝三:坚守迭代规律
观察、思考、假设、验证,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大潮中,这8个字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科学的本质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迭代。迭代的终极要求,是永远不相信现有答案就是终点。
小米在造车项目的激烈争论,甚至是马拉松24小时的会议习惯,恰恰体现了对固有结论的挑战。他们宁愿进行内部火拼,也要保证最终的战略决策足够健壮。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大脑中的所有认知、经验、甚至三观,都只是一个待验证的假设。当有新的证据、新的技术出现时,我们必须随时准备自我证伪。
别以为知识很重要。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知识的获取成本都已经趋近于零。知识早已不再是力量。不要忘记那个真相,那就是知识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指向着一条规律。知识并没有价值,其背后的规律才是价值的体现。当你用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与现有知识不符时,别忘了多问一句,现有知识是怎么来的。
以前我们反对迷信权威、反对迷信个案,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那些背后缺乏规律支撑的所谓知识。
记住,知识体系是一个可以升级的系统,而你的好问题则可以推动它升级。
当你把自己的固有经验看作是待升级的软件时,你改变的是对风险的看法,你守住的却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生存的能力。
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要追逐变化,而科学思维告诉我们,只有守住认知底层逻辑,才能真正掌控变化。逆天改命,靠的不是推倒重来的勇气,而是坚守底层逻辑的定力!
我们再次回到雷军那句振奋人心的话:“改变,本身就是希望。”
而我想说的是:有坚守的改变,才是希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