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卖港口事件影响之深远,很多人都没想到。
7月28日,长和实业发布公告,与贝莱德财团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但交易并未终止。
为应对监管压力,长和计划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买方财团,并调整交易架构。
长和希望通过中资参与,降低阻力,确保交易通过国内外的监管审批。
在此之前,外交部曾表态,坚决反对“经济胁迫”,要求维护公共利益。
国家市场监管局也曾多次强调,交易需通过反垄断审查,且不得规避审查程序。
巴拿马方面更是指控长和在2021年续签港口合约shi2cunzai违规,要求重新审查。
长和手握全球23国43个港口,其中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
这些港口总估值228亿美元,涵盖100个泊位及智能码头系统。
之前曾有中企出更高的价格想要收购,被长和拒绝。转头长和就想以低价卖给美资。
这样的前后对比实在太明显,民间舆论都在指责李家“给美国递刀”,《大公报》会连续发文,抨击其“背叛民族大义”。
现年97岁的李嘉诚,早在2018年就已卸任职位,正式退休。
今年5月,李嘉诚还被看到现身启德体育园,观看五月天演唱会。
被问及卖港风波,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周凯旋挡在一旁说,“李先生已经退休了!”
其实李家的态度,早就有迹可循。
2023年,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卸任政协常委,算是退出了内地政治舞台。
2025年6月27日,港府公布新一届特首顾问团名单,34人中仅李泽钜未能获得连任。
至此,李家在港府商业之外的影响力几乎清零。
港府商人也清醒认识到,“爱国者治港”绝不是一句口号。
7月28日,长和实业发布公告,确定引入中资,调整交易架构。
李泽钜想延续李嘉诚的无限风光,终究还是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他忘了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
提到李泽钜,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低调”。
与霍家的霍启刚、霍启山,或是赌王家族的子女们频繁亮相于公众视野不同,李泽钜的名字似乎总是与“鲜少露面”联系在一起。
即便是他的弟弟李泽楷,尽管行事放荡不羁,花边新闻也从未间断。
而李泽钜,这位亚洲首富的接班人,却始终保持低调。
有传言称,李泽钜之所以如此低调,是因为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父亲李嘉诚非常强势,李泽钜活在父亲的光环下,难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
另一方面,随着家族投资重心转向英国,李泽钜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还要应对来自英国某些势力的种种需求,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李泽钜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中,最近,他就家族出售港口一事发表过看法。
他说:“历史证明,任何人长期赌香港差都是错误的,只要香港和内地有发展机会,我们都会投资。
换句话说,我们有庞大的国际资产,只要当香港或内地有发展机会,我们都会投资。”
这句话的逻辑问题显而易见。
按照常理,如果看好某个地区或行业的未来发展,投资者应该会选择积极布局,而不是等待机会出现后再行投资。
而李泽钜的表述却给人一种“看好但不投”的感觉,解释了又好像没解释一样,让人产生质疑。
1964年出生的李泽钜,如今已经61岁。
年轻时,他在斯坦福大学一口气拿下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管理硕士三个学位。
从1985年踏入长江实业的青涩新人,他就一直作为接班人被培养。
1996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绑架案。
李泽钜被张子强团伙绑架到偏僻农场,张子强随后单枪匹马进入李嘉诚住宅谈判,自称“要钱不要命”。
李嘉诚当场支付家中备用的3800万港元现金,次日又通过银行转账 10亿港元,总计约 10.38亿港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3亿美元,创下香港赎金最高纪录。
而次日,李泽钜便返回公司处理事务,冷静得让人刮目相看。
也是从那时候起,李泽钜出现在公众面前都是一副冰冷的“扑克脸”,公开讲话永远都是惜字如金。
但这种刻意低调,反而成了他的保护色。
1996年长江基建拆分上市,是李泽钜的“成名作”。
他主导的上市行动获得25倍超额认购,更在随后十年将业务版图扩展至英国、澳大利亚等10余国,涵盖能源、公路、水处理等领域。
即便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和互联网泡沫,长江基建仍保持利润增长,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企业家”之一。
2018年,李嘉诚正式退休,李泽钜以“零负债”姿态接掌长和系。
截至2023年6月,李泽钜将家族负债率从10%压至5%,远超父亲时代的稳健。
2023年《彭博商业周刊》剖析发现,过去五年,李泽钜主导的17宗跨国并购全部成功,而同期王健林、郭广昌的海外收购失败率达43%。
不得不说,人家的确有经商头脑和智慧。
据说,李嘉诚擅长“低买高卖”的财技,而李泽钜更痴迷“基建+科技”的生态闭环。
不过,2020年起,李泽钜也开启了“卖卖卖”模式,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负债率。
长和相继出售欧洲电讯塔、伦敦地标写字楼等资产,套现超3000亿港元。
为了继续套现,2025年3月,更试图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43个港口给美国贝莱德,创港口交易纪录。
这一系列操作将长和系负债率压至5%,现金储备超千亿,被评价为“比李嘉诚更狠的资本操盘手”。
只不过,比起抛售英国产业舆论没有太大反响相比,这次全网都在斥责他。
面对争议,他解释,“撤资说法老土,买卖是常态”,强调中国仍是投资重心,内地资产占比超90%。
还有人说,他在2024年业绩会上透露未来将聚焦东南亚市场,同时优化内地业务。
拒绝中资高价收购,转头低价卖给美资,这种“优化”,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媒体追问未来发展究竟指向何方时,李泽钜引用了和黄医药实验室墙上的标语:“真正的创新,是从看清自己DNA开始的。”
李泽钜口说所说的DNA到底是什么?
未来的李氏家族到底聚焦国外还是国内,我们把答案交给时间吧。#头条深一度#
—END—
(小可 老A)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