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这个人,在国际关系圈子里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他那些关于软实力的想法影响了不少政策制定者。不过,他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尤其是觉得美国握着中国能源命脉这点,引发了不少讨论。

话说回来,中国这些年也没闲着,在能源供应上搞多元化,各种陆路海路通道建起来,慢慢就把依赖单一路径的风险降下来了。

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从新泽西起步的学术生涯

1937年1月19日约瑟夫·奈出生在新泽西州南奥兰治,那地方是个小城镇,他家背景普通。1954年从莫里斯敦-比尔德学校毕业后,进了普林斯顿大学,1958年拿历史学士学位,还得了最高荣誉。

接着靠罗德奖学金去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1960年硕士毕业,学的是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64年在哈佛大学拿到政治学博士,论文写东非区域整合,导师有亨利·基辛格和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哈佛毕业后,奈直接留校教书,从1964年助理教授干起,一路升迁。1970年代跟罗伯特·基欧汉合作搞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1977年出书《权力与相互依存》,这书强调国家间复杂依赖关系,在学术界挺有影响。

1985到1990年当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1989到1993年管国际事务中心,1995到2004年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推动了不少改革。

政府那边,奈也混得开。1977到1979年在美国国务院当安全援助、科技与科学事务副部长助理,管核不扩散小组,还拿了国务院杰出荣誉奖。

1993年2月到1994年9月,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1994年9月到1995年12月,在克林顿政府下当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助理部长,管全球安全事儿,得了国防部杰出服务勋章两次。2014年10月,约翰·克里任命他进外交事务政策委员会。

奈最出名的就是软实力概念,1990年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先提出来,后来扩展到好几本书里,说的是通过文化吸引力影响别人,而不是硬碰硬。他还搞智能实力,结合硬软实力。2011年调查显示,他在国际关系学者影响力排第六。

2014年日本给他旭日勋章,他还当三边委员会北美分部主席。从2002年起,给《项目辛迪加》写专栏,聊全球事儿。一直到2020年代,他还活跃,住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

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教授观点背后的中美能源博弈

奈在2020年左右的文章和讲话中,常说别高估中国实力,美国有好几方面优势。地理上,美国只跟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壤,环境稳当,中国邻国多,潜在麻烦大。

能源方面,他觉得美国靠页岩革命成了净出口国,中国是最大进口国,运输线暴露在印度洋和波斯湾,那地方美国海军说了算。一旦亚洲出事儿,美军能随时切断中国贸易线,这就握着中国经济命脉。

金融上,奈看重美元霸权,说这能让美国制裁别人。人口结构,美国靠移民保持增长,中国老龄化快。技术领域,美国在芯片、网络安全领先,中国虽追赶,但壁垒高。这些观点在西方挺受欢迎,影响政策圈子。

中国没坐以待毙,早就在能源上搞多元化。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关键节点,连接新疆和波斯湾,避开马六甲海峡风险。缅甸皎漂港离云南才637公里,建成后是中国进印度洋最近出口。泰国克拉地峡运河虽有阻力,但作为备选,能进一步分散路径。

中国跟俄罗斯能源合作深,2024年从俄进口原油1.0847亿吨,占中国进口19.6%,管道天然气310亿立方米。中欧班列跑了超7.4万列,大多经俄罗斯去欧洲,陆路贸易稳多了。

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蒙古国塔温陶勒盖煤矿煤炭运中国,时间从几天缩到几小时,年运力3000万吨。中俄贸易本币结算率80%,人民币占比大,2023年油气贸易40%用本币,直接兑换量涨300%。

中国可再生能源猛进,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3%,国内新车36%是新能源。光伏风电装机全球第一,跟俄罗斯合作小型核反应堆和氢能链。这些事儿让能源供应不那么依赖海路,技术创新也减低传统进口需求。

奈的论调基于传统海权思维,但中国布局已变。人民币国际化稳,美联储加息时,人民币跌幅只15%,比日元英镑欧元小。中俄建CIPS系统,帮去美元化。能源安全靠多元供给、区域合作和技术能力,不是单条航线。

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蒙古铁路开工与地缘变迁

2025年5月14日,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苏海图铁路开工,全长不到10公里,但战略意义大。这是继1956年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铁路后,第二条中蒙跨境铁路。

中国境内段计划在2027年建成。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在仪式上说,项目搁浅18年因煤矿所有权、轨距差异和外部干扰,现在解决了,蒙古会积极参与中俄铁路和天然气管道。

开工后,蒙古政局变,6月3日议会解职奥云额尔登,信任投票没过。这事儿让项目前景有点不确定,以前蒙古搞“第三邻国”政策,拉美日欧平衡中俄影响,但现实中西方承诺多空头,中国是蒙古煤炭最大买家。蒙古调整策略,醒悟及时,没继续犹豫。

中俄能源管道继续推,东线已输气超780亿立方米,2025年满负荷,够1.3亿户用气。西伯利亚力量2号经蒙古,年输气500亿立方米,蒙古一度摇摆,俄转哈萨克斯坦,但最近蒙古重提管道议程。

2022年中俄贸易破190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超1140亿,全年目标2000亿。基础设施连通,黑河公路桥、同江铁路桥运营,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成中国内贸中转,给吉林黑龙江新出海口。

这些发展削弱海路垄断,欧亚大陆贸易重组。蒙古铁路开工是缩影,地区格局变迁深。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用瓜达尔、皎漂等支点,陆权回归。能源安全综合体现,全球南方国家可借鉴中国思路。

中国的优势!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2025年5月6日约瑟夫·奈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88岁。去世前几个月,他健康衰退,减少公开活动。葬礼在哈佛教堂,亲友缅怀。他的观点如美国掌控中国命脉,在西方回荡,但中国实践显示不然。奈逝世与中蒙铁路开工只隔几天,象征时代转变。

奈一生贡献大,软实力理论影响全球,但对华看法有局限,没全看到中国转型速度。能源领域,中国从进口依赖转向多元和技术自立,中俄蒙合作深化,中亚国家互联潮起。

所谓命脉论苍白,真实优势在行动。中国这些年接地气,步步为营,避开单一风险,经济韧性强。未来中美博弈继续,但中国优势越来越明显,美国需要多想想怎么平衡合作与竞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