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第欧根尼,他有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习惯——住在木桶里。

当他的朋友亚历山大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只说:“请别挡住我的阳光。”

只取生活必需,不贪身外之物,这是第欧根尼的理念。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活成了第欧根尼的反面,不断地给人生做加法:更多的社交、更满的购物车、更长的待办清单……

我们总以为拥有多是富足,选择多是自由,但越往后却越发现:

衣柜里80%的衣服其实很少穿,通讯录里90%的联系人从不联系,日程表上70%的行程其实是多余的……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中年以后最难得的清醒是极简,是舍弃99%的无关紧要,只取1%真正重要的东西。

01

占有1%的物品

中国整理收纳协会曾通过调查指出:35-55岁人群平均拥有超过500件物品,但每天真正用到的不足15%。

我们的生活像一间仓库,被各种虚假的“必需品”塞满。

却忘了生活本该是间私人美术馆——只陈列让自己心动的1%便足以

纪录片《生活的减法》中,袁春梅是一位中年女性,曾经的她喜欢囤积各种物品,家中堆满了无用的旧物。

厨房塞满长期未拆的调味料、坏掉的小家电,发霉的干货等过期食品;

衣柜里堆着247件衣物,其中70%平常几乎不穿;

客厅角落里积压着大量废旧鞋盒、塑料袋、以及酒店带回来的一次性用品。

曾经的她以为,东西越多,人的安全感就越足。

然而那些不停添置的物品,却并没有让她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反而在日复一日的堆积中让她陷入了愈演愈烈的困扰:

因杂物堆积,家里显得凌乱逼仄,家人频频与她争吵;

重要物品常被淹没,导致急需时像大海捞针,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整理时产生的烦躁与焦虑感与日俱增。

后来在整理师的指导建议下,她开始尝试删繁就简,清理掉无用的废物,只保留真正需要和喜欢的物品。

保持这样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她的状态,家的模样都开始焕然一新。

渐渐地,她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极简生活。

其实袁春梅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

买了10套健身装备,多数却放着落灰;

买了50本书却从未读完1本;

入了100件衣服出门前却总感觉没有一件合身的…

我们总是拼命地去拥有更多的东西,却在某天突然发现,99%的占有其实都是无声的负担。

松浦弥太郎说:“一味地囤积物品,在形式上是一种持有,可这种持有换来的是美好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享受,无用的东西又占据太多的空间和精力。

身边没有繁冗的杂物,头脑里就没有恼人的杂念,如此才能身心通畅。”

一切更少,只为更好。

中年人的极简生活,是从99%的冗余和负累中,精选出那1%的刚需与珍贵。

中年人的极简,是只过1%的生活

02

深交1%的朋友

钱钟书曾说:人脉越杂,枷锁越重;应酬越勤,灵魂越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朋友越多,社交越广就越好,实际上大多数社交都是无效的。

电视剧《小欢喜》中,男主角方圆年轻时是出了名的“社交万金油”,呼朋引伴,喝酒到天亮是常有的事。

然而中年失业后需要帮衬时,那些他以为交情深厚的好友,却一个个都对他避之不及。

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只有发小乔卫东和妻子童文洁。

看清人情冷暖的他,不再执着于认识更多的人,出入更热闹的场所,而是精简社交,只与真正交心的那一两个挚友深度联系。

中年人的社交,从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质的沉淀。

演员葛优早年间时常活跃于影视圈社交场,朋友遍布文艺界。

然而中年后,他却变成了一匹离群的马。

几乎不去参加无意义的应酬,交情一般的人叫他出去喝酒,他永远都是借故推脱。

看起来不懂人情世故的他,实际上比谁都会社交。

空闲的时候,他会跟冯小刚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电影艺术,也会和梁天等挚友小酌聊叙旧。

他不是不社交,而是有所选择,只深交那同频的1%。

中年人的通透,就在于懂得社交需要断舍离,而不是盲目积累,毕竟这世上能说真话的,不过一两人。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识一些无关痛痒的人,不如精简圈子,筛选真情。

这不是孤傲,而是智慧。

主动切断消耗性社交,才能为1%的真挚关系留出空间。

中年人的极简,是只过1%的生活

03

聚焦1%的目标

知乎博主一叶偏舟讲过自己的故事:

几年前,他执着于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

于是一股脑报了各种课程,还订阅了许多公众号,关注了大量博主。

一有时间,他就打开各种APP翻阅观看。

然而讽刺的是,每当他满怀热情地想要深度学习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总是不知不觉就被各种繁杂的话题吸引了去,精力也被碎片信息榨干。

几年过去,他不仅没掌握想要的技能,工作也被影响了,整个人的精气神仿佛被算法推荐的短视频吸干了,变得浮躁又焦虑。

而一个当初跟他一起立下目标的朋友,如今不仅在专业领域小有成就,日子也过得从容充实。

他了解之后才知道,对方只专注一个方向深耕。

那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这几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努力,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的瞎忙碌。

到了一定年纪,精力有限,与其贪多求全,不如在重要的事上做到极致。

莫言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几十年只做一件事,就是写乡土文学。

被问到这个时代热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多拓展几个领域时,他笑着抛出一句话:天赋会被分散稀释,专注才能封神。

四处挖坑不如深凿一口井。

中年人的极简,是在信息洪流中过滤99%的杂音与干扰,把精力留给1%的主线。

中年人的极简,是只过1%的生活

04

参与1%的事务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过度介入他人生活者,体内的压力激素比常人高出28%。

过多参与跟自己无关的事,犹如递人榴莲,递过去的人手会臭,接住的人心会痛。

作家葛亮在《燕食记》中写过一个故事。

粤菜大师荣贻生是一个爱多管闲事的人,除了教徒弟技艺,还对徒弟的事进行全方位干涉。

刚收徒入门时,他就自作主张给徒弟改了名字;

徒弟婚姻不顺,他在对方并未求助的情况下,就擅自帮忙处理;

徒弟决定去香港发展,他百般阻挠,甚至连徒弟的老婆买什么样的盐他都要管。

这让他的徒弟苦不堪言,最终选择与他彻底决裂,而他自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一个人最愚蠢的行为,便是把别人的难题背在自己的身上。

中年人打理好自己的事就已是难得的修行,何必再背负别人的因果。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有个极具智慧的角色,就是陈道明扮演的日料店老板老卓。

他经营的日料店是罗子君,唐晶等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但他从不主动打探她们的感情纠葛或职场矛盾。

即便在罗子君离婚后失魂落魄地来店里喝酒时,老卓也只是安静地给她倒酒,递一碗面,不过多地追问细节或给出建议。

无论亲近的朋友,还是陌生的客人如何在店里借酒浇愁,他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淡然态度,这让他少了许多无谓的纠葛与烦恼。

古人说: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中年人最难得的清醒,不是事事关心,件件参与。

而是懂得精准过滤,对他人99%的事务保持适度疏离,把有限的精力留给1%的关键时刻。

《菜根谭》有云: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

酒肉朋友易散,满屋杂物成累,目迷五色耗神,好涉闲事困己。

学会做减法,让99%的繁杂褪去,只过1%的极简生活,方能在删繁就简中触摸生命的质感。

点亮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