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特朗普一句“核潜艇已就位”彻底激怒俄罗斯,俄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回应“好戏在后头”。这场隔空交锋背后,究竟是虚张声势的嘴炮,还是核大战的真正前奏?美国特使又为何紧急飞往莫斯科?
美俄之间的核威慑博弈,最近突然从“打嘴炮”升级到了“亮肌肉”的阶段。
环球网报道,特朗普高调宣称两艘核潜艇已部署到“必要地区”并暗示是在靠近俄罗斯的地方,而俄方则轻描淡写地回应“核战争没有赢家”。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核威慑”其实源于梅德韦杰夫的一句嘲讽,在特朗普一边缩短对俄经济制裁的最后通牒期限,从50天压缩到10天,一边突然抛出核潜艇部署的消息,试图用军事牌施压俄罗斯在俄乌问题上让步,梅德韦杰夫直接公开提醒特朗普别忘了俄罗斯的“死亡之手”系统。
这套自动核反击机制,能在国家领导层被“斩首”后仍自动发动毁灭性打击。梅德韦杰夫故意挑明这一点,显然是在警告美国:别以为先发制人就能占便宜。
特朗普显然被激怒了,随即高调宣布两艘核潜艇已经部署在了它们该在的地方,
可问题是,特朗普的核潜艇到底在哪儿?俄罗斯真的会怕美国的“核威慑”吗?
如果按照特朗普所说,这两艘核潜艇在距离俄罗斯最近的地方之一,那黑海作为俄罗斯西南门户,就是美方威慑的理想选择,但很快这个猜测就被掌控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土耳其直接泼了冷水。
土方援引1936年《蒙特勒公约》强调,禁止非黑海国家在此长期部署核动力舰艇,所以美国核潜艇想进黑海必须经过土耳其同意,但土耳其也明确表示绝不会放行。
更关键的是,两大海峡最浅处不足20米,美军核潜艇若强行通过必然会浮出水面,根本藏不住,想要追踪位置轻而易举。
或许美军的核潜艇的确出动了,但是否像特朗普所说的是针对俄罗斯进行部署就不好说了,由此可见,特朗普所谓“核潜艇威慑”大概率是虚张声势,是政治表演。
而克宫早已看透这一点,所以在特朗普发出“核威慑”之后,克宫的反应“冷静到可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将美方动作定义为“例行执勤”,表示美军核潜艇巡逻本就是常态,并警告美方“核战争中不可能有赢家”。
但另一边,俄外交部突然宣布彻底退出《中导条约》,理由是“美国已在欧洲和亚太部署中程导弹,威胁俄罗斯安全”。
同时,梅德韦杰夫继续扮演“狠话输出者”,对着特朗普继续补刀说了5个字“好戏在后头”。
这五个字背后暗藏三重杀机:其一,俄军可能重启中短程导弹部署,瞄准欧洲腹地,其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或进入战备,形成不对称优势。
其三,可能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这种射程覆盖欧洲多国的武器,一旦搭载核弹头,北约的防空系统将形同虚设。
自从美国单方面退约后,美制“提丰”导弹系统已出现在菲律宾、澳大利亚等战略前沿,所以此前俄方作出的“只要美不部署中导,俄就继续遵守”承诺其实已经不作数了。
但如今俄外交部此次彻底撕毁条约约束,等于宣告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发令枪响起。可见普京根本不会被特朗普的“核恐吓”牵着鼻子走,通过这种办法展示出强硬姿态,防止北约得寸进尺。
与此同时,特朗普派遣美国特使威特科夫飞往莫斯科,据美媒消息,威特科夫此行就是为了向普京亲自转达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如果8号前俄方依旧没有任何停火行动,美方就会加强关税和制裁大棒。
特朗普自己多次表示,即便对俄发起制裁,也没有什么效果,普京并不会在意,但美国还是要把样子做足,也不知道是在糊弄谁。
回头来看,这次特朗普之所以会亲自下场与梅德韦杰夫隔空对呛,其实还是因为乌克兰危机的僵局。特朗普原本想通过施压迫使俄罗斯停火,好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顺便把烂摊子甩给欧洲。
但现实是,乌克兰战场已成泥潭,美国既无法逼普京让步,又不敢真和俄罗斯撕破脸。于是,核威慑成了特朗普为数不多的筹码,既能对内展示“强硬领袖”形象,又能试探俄罗斯底线。可惜,梅德韦杰夫和普京根本不吃这套。
这其中土耳其的角色很微妙,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一边拦下美国核潜艇,一边又向俄罗斯示好,显然在两头渔利。但俄罗斯也很清楚,埃尔多安的承诺也许靠不住,黑海有没有美国潜艇,终究得靠自己的侦察系统确认。
说到底,特朗普的“核潜艇威慑”更像一场政治表演。真正的危险在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
梅德韦杰夫的“好戏在后头”,或许意味着俄罗斯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