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1月1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安理会会议厅里,电子表决屏亮起的瞬间,定格了中东局势的又一个关键节点。美国主导起草的涉加沙决议草案以13票赞成、中俄弃权的结果顺利通过,没有反对票的罕见局面,让这份看似推动和平的决议迅速占据全球头条。决议刚一落地,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在社交媒体发文,将其称作“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高调宣告为世界“带来和平”。
这份决议的核心内容并不复杂,本质上是把特朗普的“20点计划”包装成了安理会的集体决议。里面明确要成立一个由特朗普担任主席的“加沙和平委员会”,作为加沙的过渡行政机构,权限覆盖重建监督、经济复苏等核心事务,授权直接给到2027年底。同时授权组建临时性国际稳定部队,由参与国出兵、多国募资供养,在和平委员会指导下负责边境管控、去军事化等任务,甚至以军撤军的时间表都要由这支部队与美方共同敲定。表面看全是“停火”“重建”“人道主义援助”的暖心词汇,细品却满是美式规则的烙印。
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中俄的弃权票。要知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弃权从不是中立,而是态度鲜明的“保留意见”。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表态说得很明白,中方支持推动持久停火、缓解人道灾难,但对决议里和平委员会和国际部队的结构授权“深切担忧”。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一个主席由美国现任总统担任的机构,却要主导另一个主权民族的战后治理,权力边界模糊到可以随意解释,这哪里是“过渡行政”,更像一场提前安排好的“国际托管”。
俄罗斯的顾虑同样直接,俄代表涅边贾用“开盲盒”形容这支部队,点出了最核心的风险:把加沙的控制权交给一个成分不明、指挥体系混乱的机构,很可能让维和部队变成新的冲突方。中俄都清楚,加沙民众已经在战火中煎熬两年,此刻否决决议等于堵死眼前的停火希望,这是人道主义底线;但投下赞成票,就是为美式霸权主导中东站台,等于放弃“巴人治巴”的根本原则。弃权,成了最负责任的选择——给救急开绿灯,却绝不替模糊的方案背书。
特朗普的庆祝姿态,恰恰暴露了美国的真实算盘。所谓的“和平努力”,不过是借安理会的金字招牌,为自家中东战略披上合法外衣。那个由他掌舵的和平委员会,名义上监督巴权力机构改革,实则手握加沙政治、经济、安全的干预权;国际稳定部队看似多边参与,指挥权却牢牢绑在美国主导的机制上;就连重建资金都玩起了“借鸡生蛋”的套路,让世界银行募资、各国捐款,美国只负责制定分配规则,不花大钱却掌实权。这哪是推动和平,分明是用“重建”的名义,把加沙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各方的反应更戳破了决议的“和平假象”。哈马斯直接表态反对,称决议是要割裂加沙与巴勒斯坦领土,实现以色列靠战争没达成的目标,强调解除武装是巴勒斯坦内部事务。以色列的态度则充满矛盾,内塔尼亚胡此前刚重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转头却表态支持决议,这种摇摆背后全是利益算计。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虽然表示欢迎,但加沙民众对这种依赖外部力量的治理模式早已心存不满,缺乏广泛认同的“重建”,注定难以扎根。
真正的和平从不是靠一纸决议强行安排,而是要回答最根本的问题:巴勒斯坦人何时能实现建国梦想?加沙最终该由自己人还是外人治理?这份决议恰恰绕开了这些核心,把“两国方案”这个长期共识抛在一边,只在建国问题上用“可能具备条件”这种模糊措辞搪塞。就像给重伤的人只涂麻药不做手术,药效过去,疼痛只会更剧烈。
特朗普或许觉得自己得偿所愿,用一份安理会决议巩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为自己积累了政治筹码。但他忘了,中东的乱局从不是靠外部势力强加规则就能平息的。哈马斯不会轻易退出,以色列不会放松警惕,巴勒斯坦人的建国诉求更不会被搁置。安理会的表决落幕了,但加沙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毕竟,修复砖瓦容易,赢得人心太难,而人心,才是和平最坚实的地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