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等地执行屯垦戍边任务。兵团战士主要是知青和当地农垦职工。
上图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楼南侧对面是佳木斯火车站
早在1965年秋时,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已提上议程,那时中苏关系出现变化,1966年3月沈阳军区万余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地区29个农牧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1师和第2师,辖9个团24个营94个生产队。农建第1师驻黑河地区,农建第2师驻合江地区。
上图为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68年6月以原东北农垦所属农场、黑龙江农垦所属农场和农建1师、农建2师等合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河、佳木斯、牡丹江等边境地区战略要点执行屯垦戍边任务。农建1师、农建2师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前,就已经存在。
上图为兵团汽车队解放牌汽车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辖5个师(1969年又组建第6师),辖58个团和3个独立团,兵团驻地为佳木斯市。
1968年7月至1969年5月,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50余万学生先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7月兵团在同江、饶河、抚远三江平原的千里荒原上以原七星等4个团场为基础组建兵团第6师。那时从兵团其他各师抽调力量,抢修二龙山至抚远的边防公路(二抚公路),在二抚公路沿线新建第60团(前进农场)、第61团(创业农场)、第62团(红卫农场)和反修营(前锋农场)。此时兵团辖6个师。
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团按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35个战备值班营,战备值班人数达2.2万余人。按照作战方向任务组建武器营,1师6个营在北安和黑河方向,2师8个营在鹤岗和萝北方向,3师5个营在宝清和饶河方向,4师9个营在牡丹江和密山方向,5师3个营在双山和齐齐哈尔方向。
1970年底新组建1个步兵团(第26团),驻佳木斯万宝地区;在汤原新组建1个炮兵团(第63团),此2团直隶兵团。在大庆和兵团驻地、师驻地等要点地区分别组建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增强戍边力量。
那时兵团各师分别以建、设、钢、铁、边、防6个字编设信箱,1师为建字100信箱,2师为设字200信箱,3师为钢字300信箱,4师为铁字400信箱,5师为边字500信箱,6师为防字600信箱。
上图为三江农用铁路
1971年兵团扩编130余个武装连,新建机动道路5500公里,基本保证屯垦戍边需要。1972年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3师和6师组织施工,建设由集贤县福利屯至60团(前进农场)铁路,1974年开建,1976年建成,由此打通屯垦戍边铁路动脉。那时在哈尔滨王岗、齐齐哈尔嫩江双山、佳木斯、北安赵光等地设有战备物资仓库。那时福前铁路是我国第二条农垦铁路。
1师辖7个团,师部驻地北安市农垦,1970年2月13日1师独立4营改编为64团(孙吴县晨清农场)
上图为1972年时的1师1团六营三十八连巡逻
1团-爱辉县北方农场-锦河农场
锦河农场建于1959年,由黑河专员公署创建,时名什锦河农牧场。1963年什锦河农牧场与建于1956年的北方畜牧场东部区域合并为北方农场(北方畜牧场西部区域改名为黑河农场)。
1966年组建黑河农建师时将北方农场改为黑河农建师北方团,1968年6月北方团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1团,1969年将独立第二营(原为黑河马场,后为农建师马场团)并入第1团。
上图为1师2团宣传队
2团-爱辉县新华农场
1970年第1师第2团(原为新华畜牧场,后为农建师新华团)并入第1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时将第1团改名为锦河农场,隶属黑龙江北安农场管理局。
3团-爱辉县红色边疆农场
红色边疆农场前身是爱辉县1949年建立的大五家子农场,1953年改为黑河机械农场,1957年更名为红色边疆农场,因地处北部边疆而得名。1968年6月改编为第1师第3团,1976年2月兵团撤销,复称红色边疆农场。
4团-逊克县库尔滨农场-建设农场
逊克农场建于1960年,由黑河专员公署创建,时名黑河垦区第一农场。1962年改名为逊克马场,1963年1月改逊克马场为逊克第一军马场,同时在松树沟大岗建立逊克第二军马场。1964年1月两个军马场合并为逊克军马场,1976年改称逊克农场,隶属黑龙江北安农场管理局。1978年库尔滨农场并入逊克农场。
5团-德都县五大连池农场
6团-德都县二龙山农场
二龙山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建于1949年9月,1952年5月改为二龙山机械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第1师第6团,1976年2月兵团撤销,复称二龙山农场。
7团-北安县赵光农垦局
2师辖10个团,师部驻地宝泉岭农垦
上图为1969年时的二师八团站岗民兵
8团-绥滨县二九〇农场
二九〇农场以农建二师六团(原步兵第九十七师290团)代号命名。
9团-绥滨县绥滨农场
绥滨农场建于1948年,时名绥滨农场,1951年9月改名为松江省机械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第9团。
10团-萝北县江滨农场
江滨农场建于1956年,因濒临黑龙江而得名,1963年3月萝北农场十一分场、十二分场合并为江滨农场。
11团-萝北县军川农场
1959年3月萝北农场第八分场、第九分场合并为军川农场,之所以叫军川,是因为在五十年代来此建场的复转官兵几乎都是四川籍。
12团-萝北县名山农场
13团-萝北县延兴农场
1958年4月,预一师、预七师复转官兵分别从原驻地四川省江津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出发,乘火车到达汤原县待命。4月下旬成立预一师农场和预七师农场,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北地区开荒建点,预七师在鸭蛋河以南地区开荒建点。
那时预一师、预七师在萝北地区建有江滨农场、军川农场、名山农场、延兴农场(现延军农场)、青年农场(现共青农场)等5个农场。
14团-萝北县青年农场
15团-萝北县宝泉岭农场
东北军区政治部一团1949年冬在此勘察场址,1950年春在此垦荒建场,1952年5月更名为宝泉岭机械化农场,1955年7月更名为宝泉岭国营农场,1968年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
16团-鹤岗市伏尔基农场
17团-汤原县汤原农场
3师辖15个团,师部驻地红兴隆农垦
18团-集贤县友谊农场
19团-宝清县五九七农场
五九七农场是以预备四师代号〇五九七命名,1956年为八五二农场第三分场,1959年划归合江农垦并改名为国营五九七农场,1968年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
20团-宝清县八五二农场
1956年铁道兵第二师、第三师复转官兵开进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开荒建场,以铁道兵代号命名。1968年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
上图为1969年在珍宝岛战斗中缴获的苏军T62坦克,图中为21团担架营民兵
21团-宝清县八五三农场
1956年9月选址建场,1956年10月开始组建,时以铁道兵代号8503命名,同年改为八五三农场,是北大荒精神发源地。
22团-饶河县饶河农场
23团-饶河县八五九农场
1956年10月以饶河县东安镇为中心组建八五九农场,时以铁道兵代号8509命名。1964年3月东北农垦将八五九农场分为八五九农场、饶河农场、胜利农场。1968年八五九农场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3团,1969年8月划归新组建的六师。
24团-饶河县胜利农场
25团-富锦县七星农场
26团-抚远县抚远渔场,抚远县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
27团-同江县勤德利农场,勤得利农场地处黑龙江中游下段右岸,三江平原北缘
勤得利农场因勤得利河而得名,1957年冬铁道兵农垦局在勤得利区域新建农场,因由铁道兵8506部队组建而命名为八五六农场。1958年5月改名为勤得利农场,1960年5月与抚远县合并后改名为抚远农场,1961年12月场县分设后改为勤得利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第3师第27团,1969年由第3师改隶第六师。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时改名为五星农场,1978年复名勤得利农场。
28团-集贤县二九一农场
二九一农场以农建二师六团(原步兵第九十七师第291团)代号命名,有锦江、桦树、福山、立志四个分场。
29团-双鸭山市集贤农场
30团-桦川县万宝农场
31团-桦南县曙光农场
32团-勃力县北兴农场,北兴农场地处完达山北麓丘陵漫岗地带,三面环山,西部为漫岗台状盆地
北兴农场因北兴岗而得名,原为金沙农场(今八五五农场)一、三、五分场,建于1955年10月。1963年1月组建为北兴农场,隶属东北农垦密山分局。1968年6月改编为第3师第32团。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北兴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
4师辖12个团,师部驻地牡丹江农垦
33团-虎林县八五四农场
八五四农场以铁道兵代号8504命名。
34团-虎林县八五八农场
八五八农场建于1956年4月,原为铁道兵农垦局850部队农场第四大队(河南),1957年10月改名为八五八农场,1968年改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4团。
1956年6月开始,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复转官兵先后从南方来到北大荒开垦,按原代号组建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八、八五九农场。金沙农场-八五五农场,永安农场-八五一〇农场,青山农场-八五六农场,密山农场-八五七农场,青年农场-八五一一农场。
35团-虎林县和平农场
36团-虎林县八五〇农场
八五〇农场建于1954年,是北大荒第一个铁道兵军垦农场,60年代为农垦部实验农场。
上图为37团踏察荒原
上图为1976年6月时的37团第一届全团运动会
37团-虎林县八五六农场
八五六农场建于1955年,原称青山农场。1954年8月松黑并省,1955年3月组建青山农场,1959年更名为八五六农场。
38团-虎林县农垦部实验场
39团-虎林县云山农场
上图为1958年密山火车站前广场
40团-密山县八五一一农场,属三江平原第二区,建于1956年
上图为41团炮连
41团-密山县八五五农场,八五五农场地处完达山山脉两侧,大部分场区位于完达山南侧金沙河流域
八五五农场原名金沙农场,因金沙河而得名。1955年10月在勃利种羊场基础上扩建而成,1956年12月划归铁道兵农垦局,1959年4月改为八五五农场。1963年1月划出一、三、五分场组建北兴农场,二、四分场与试验场为八五五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第4师第41团。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金沙农场,1979年改为八五五农场。
42团-密山县八五七农场
八五七农场原为密山农场,1951年由沈阳劳改大队创建的劳改农场,对外称沈阳市密山农场。1954年8月改名为黑龙江省密山农场。1957年5月划归铁道兵农垦局,1960年2月改为八五七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第4师第42团。1976年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朝阳农场。1979年复名八五七农场。
43团-密山县兴凯湖农场
44团-鸡东县八五一〇农场,位于穆棱河、兴凯湖冲击平原上,北倚完达山,东傍兴凯湖,南与俄罗斯接壤,1948年建场,农场场部鸡西市鸡东县东海镇
5师辖11个团,师部驻地九三农垦
45团-嫩江县鹤山农场,建于1950年,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之畔
46团-嫩江县跃进农场
47团-嫩江县大西江农场
大西江农场建于1956年,因西邻嫩江而得名。
48团-嫩江县铁峰农场
49团-嫩江县尖山农场
50团-嫩江县前锋农场
51团-嫩江县荣军农场
1949年4月齐齐哈尔市荣军学校挑选26名荣军前往镇赉县东屏区嫩江西岸五棵树地区创建荣军农场,同年10月迁至嫩江县伊拉哈区向阳堡东沟重建机械农场,因农场西靠伊拉哈站,易名为黑龙江省伊拉哈荣军农场。1953年2月荣军农场与九三农场合并为九三荣军机械农场,1956年4月改为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
1958年4月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复名荣军农场,同年10月场社合并,荣军农场改称九三人民公社荣军作业区。1959年1月荣军作业区改为荣军农场。1968年6月改编为第5师第51团。1976年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复称荣军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
52团-嫩江县旭光农场
53团-嫩江县红五月农场,红五月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南阳河畔,西接嫩江县,东邻五大连池市
54团-克山县克山农场
55团-甘南县查哈阳农垦局
1970年2月5师55团部分编为为67团(甘南县金边农场),1970年5月5师55团二、三、四营编为50团(甘南县丰收农场),原50团分别并入49团和51团。
兵团直辖3个团
独立1团-嘉荫县嘉荫农场,嘉荫农场建于1964年,1968年改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1团,1970年独立1团和独立2团划归第二师,独立3团划归第五师。
上图为独立二团部分女知青
独立2团-铁力县铁力农场
独立3团-安达县红色草原农场
1968年8月北京公安所属音河农场划归兵团,改编为56团。1968年11月兵团开发抚远荒原。
6师辖11个团,师部驻地建三江农垦
1969年7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968年12月,2师、3师、4师包建6个新团,其中2师包建前进团-第60团,3师包建东方红团-第62团、向阳团-第58团和3师57团改建为6师61团,4师包建青龙山团-第59团、红卫团-第62团,以及将原3师23团、24团、25团、27团划归6师,6师辖11个团。
1970年12月6师58团内迁至21团五营地区,划归第3师。
上图为6师开发建设三江
上图为第26团,1969年12月25日组建武装值班团,26团在佳木斯市集结
上图为第26团,1970年3月10日召开26团指战员大会,举行授枪仪式,转入军事化轨道,26团分驻佳木斯东南岗营地和临时营地佳木斯农机校、卫校
上图为佳木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
1973年10月,兵团不再划归解放军序列,兵团军垦农场划归黑龙江省。现役军人不撤,屯垦戌边,任务不变。1976年2月25日撤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黑龙江农场总局。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改变了北大荒的面貌,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建设拼搏奉献,向他们致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