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68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0岁以后,体重不是越轻越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教授曾在公开采访中指出,中老年人的体重管理不能靠“节食式减肥”,而是要保持在一个“黄金区间”,这样身体才会更有抵抗力。
那么,体重到底和寿命有什么关系?50岁以后的“理想体重”是多少?一味追求瘦真的好吗?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体重与寿命的关系,早被研究证实
很多人以为只要体重“越轻越好”,就能降低疾病风险。但中国一项覆盖50万人群、追踪10年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研究发现:体重过轻(BMI<18.5)者的死亡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近30%。而且主要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和意外。
研究同时指出,中老年人群中BMI在22~27之间者死亡风险最低,体重维持在这个范围的人,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显著较低。
这打破了“瘦即健康”的传统认知,过瘦反而可能更容易生病、寿命更短。
为什么50岁后不能太瘦?
进入50岁后,人体代谢速率明显下降,肌肉开始流失,骨密度也在降低。如果再过度减重,很容易出现“肌少症”,也就是肌肉减少综合征,这是目前老年人跌倒、骨折、失能的重要风险因素。
此外,脂肪并非一无是处。适量的脂肪是身体的“能量仓库”,还能参与激素合成、维持免疫力。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瘦骨嶙峋”其实并不是健康的象征。
李兰娟教授指出:“年纪大了以后,适度的体重能提供更多的应激储备,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更强。”尤其在感染、术后恢复等阶段,过瘦者往往恢复慢、风险高。
体重多少才刚刚好?“这个公式”告诉你
判断体重是否合适,最常用的是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BMI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
24~27.9为超重
≥28为肥胖
但对于50岁以上人群,专家更建议将BMI控制在22~25之间,这个范围既不会过瘦,也不至于过胖,更利于维持免疫力和代谢平衡。
例如,一个身高165cm的中年人,理想体重范围是:
下限:22 × 1.65² ≈ 59.8kg
上限:25 × 1.65² ≈ 68kg
所以,60~68公斤是这个人“刚刚好”的体重区间。
体重略高一点,反而更抗病?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概念:“肥胖悖论”。这是近年来在医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现象。
一些心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出现了这样的结果:BMI略高(24~27)者的生存率,竟然优于正常或偏瘦人群。
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增肥,而是说明:
中老年人拥有适量脂肪和肌肉,是抵御慢病和意外风险的“储备力量”。
比如在感染新冠病毒的老年患者中,体重过低的群体恢复率明显较差;手术后营养不良、体重偏轻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并发症,恢复慢。
警惕!这类体重“稳定”不等于健康
很多人会说:“我几十年体重都没怎么变,应该挺健康吧?”其实这可能是个误区。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逐渐减少,脂肪逐渐上升。即使体重没变,身体构成已经发生了改变,可能从“肌肉型”悄悄变成了“脂肪型”,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肥胖”。
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内脏脂肪升高,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的高危信号。体重不变,肚子却变大,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何维持“黄金体重”?
想要50岁后体重维持在健康区间,不是简单地“少吃”就行。关键在于吃得对、动得好、睡得足。
1. 保证蛋白质摄入
每天至少一个鸡蛋、一杯奶,加上豆制品和瘦肉,防止肌肉流失。
2. 控制简单碳水
减少精制主食、甜食摄入,稳定血糖、避免脂肪堆积。
3.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快走、骑车、游泳都可以,增强心肺能力,维持肌肉含量。
4. 定期体检,监测身体构成
不仅关注体重,还应了解BMI、体脂率、腰围、肌肉量等指标,全面评估身体状态。
50岁后,体重不求最轻,只求最稳。
维持一个“略胖不肥”的状态,也许才是更健康、长寿的体态。
不要盲目追求减重,而要追求有力量、有活力、有免疫力的体重状态。身体不是“轻”就好,而是“强”才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