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不敢拍清宫剧了?《卿卿日常》被迫改成架空

近些年来,观众发现国产剧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仙侠剧,逐渐形成审美疲劳,大家真的不想看神仙谈恋爱了。

与此同时,大家发现曾经盛极一时的清宫剧好像消失很久了。

离得相对较近的一部剧是《卿卿日常》,它的原著小说叫《清穿日常》

讲述的女主穿越到清朝,用外表的知足常乐掩盖内心被封建思想的压抑,用和谐温馨的日常生活讽刺封建社会吃人不吐骨头的残忍,女主就是齐妃(那个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

可是到了剧播出的时候,无论是清朝元素还是穿越元素都被抹掉,直接改成了架空,所以清宫剧真的消失了吗?

其实清宫剧从全民追捧到逐渐式微,这一过程既是政策调控、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暗合着历史认知觉醒与价值观念转型的时代脉络。

经典清宫剧的黄金时代

1. 权谋史诗标杆

《康熙王朝》(2001)与《雍正王朝》(1999)以二月河小说为蓝本,塑造了陈道明版康熙、唐国强版雍正等经典帝王形象。

剧中权谋博弈与历史厚重感并重,着重展现帝王心术。

《金枝欲孽》(2004)开创全员恶人叙事,打破传统圣母主角设定,展现后宫女性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被称为“宫斗剧鼻祖”。

2. 穿越言情巅峰

《宫锁心玉》(2011)与《步步惊心》(2011)掀起清穿热潮。

前者以杨幂、冯绍峰的CP组合引爆市场,后者凭借刘诗诗演绎的悲剧美学,将穿越剧提升到历史宿命论高度,若曦的死亡结局成为“反言情”经典。

《甄嬛传》(2011)以76集体量构建庞大后宫宇宙,将宫斗升华为封建女性生存指南,其职场隐喻与价值观引发持续讨论,至今仍是“电子榨菜”顶流。

3. 另类突围之作

《孝庄秘史》(2003)通过宁静演绎的大玉儿,展现政治联姻中女性的权力觉醒,被誉为“清宫情感剧天花板”。

《延禧攻略》(2018)以“黑莲花”魏璎珞打破传统女主形象,爽剧模式+莫兰迪色调开创清宫剧美学新范式。

清宫剧消亡的深层动因

1. 政策收紧与创作限制

广电总局对历史剧的审查趋严,要求妆造符合史实(如强制梳铜钱头)、禁止架空历史(《卿卿日常》被迫从清穿改为架空),导致创作自由度大幅降低。

涉及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增强,如剃发易服、文字狱等历史伤疤易引发争议,制作方为规避风险转向安全题材。

2. 观众历史认知觉醒

年轻观众对“美化清朝”的抵触情绪上升,观众拒绝接受将压迫史包装成“盛世传奇”。

对封建价值观的批判意识增强,《如懿传》(2018)因宣扬“嫡庶神教”和恋爱脑人设遭口碑反噬,而《延禧攻略》中“妃嫔争宠天经地义”的清醒价值观更受认可。

3. 题材疲劳与创新困境

九子夺嫡、宫斗上位等套路重复使用,观众对“皇后断发”、“堕胎陷害”等桥段产生审美疲劳。

历史素材消耗殆尽,重要历史人物(如康熙、乾隆)已被多角度演绎,新作难以突破经典框架。

4. 市场转向与类型替代

仙侠剧(《苍兰诀》)、古偶剧(《梦华录》)凭借架空世界观和视觉奇观抢占市场,更易规避历史争议。

现实题材崛起,观众更倾向《风吹半夏》等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清宫剧的怀旧红利逐渐消退。

消亡过程的三个阶段

1. 巅峰期(2000-2015)

以《金枝欲孽》《甄嬛传》为代表,完成从历史正剧到女性叙事的转型,形成“权谋+宫斗”成熟范式。

2. 转型期(2016-2020

《延禧攻略》尝试爽剧模式,《如懿传》探索婚姻围城主题,但未能延续爆款效应,市场出现疲态。

3. 退潮期(2021至今)

政策限制加剧,架空古装剧全面替代,《卿卿日常》的改编标志着清宫题材实质消亡。

总结,清宫剧的式微本质是历史真实性与戏剧娱乐性的矛盾激化

当观众开始用现代价值观解构封建伦理(如《如懿传》中卫嬿婉的逆袭被重新评价),用史料考据挑战剧情逻辑(如《康熙王朝》中“我孝庄”的称谓错误),传统清宫剧的叙事合法性已然崩塌。

未来历史剧若想重生,需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找到与当代精神共鸣的新表达,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对盛唐的现代化解读,或许能为清宫题材提供转型启示。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