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秋卖不完的月饼哪里去了
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中秋的月光还温存于记忆,街头巷尾的节日喧闹却已戛然而止。一夜之间,那些身披华美锦盒、寄托着“花好月圆”寓意的月饼,仿佛经历了一场身份的巨大落差,从备受追捧的“宠儿”,沦为了无人问津的“弃儿”。这戏剧性的转变,不禁让人追问:那些未曾售罄的月饼,最终流向了何方?它们的归宿,折射出怎样的市场逻辑与世相人情?
精准计算下的“节令宿命”
与大众想象中节后大量月饼堆积如山的景象不同,现代月饼市场的运营实则高度精细化、计划化。超市工作人员透露:“未卖完的月饼将全部下架寄回厂家。”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产销预警机制。月饼的生产并非盲目进行,如厂家所言:“我们一般会在中秋节前一两个月开始生产,生产量都是根据当年的订单情况以及往年的销售情况定的。”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极大地从源头上控制了剩余数量,使得大规模积压成为小概率事件。甚至,部分超市在中秋节当天“可能只卖半天”,这种近乎“读秒”的销售策略,进一步彰显了市场对月饼“节令性”极限的清醒认知。
最后的价值榨取:折扣、福利与责任
即便计划周详,市场波动仍在所难免。对于那些确已生产的“过剩”月饼,商家们有着一套灵活而务实的处理组合拳。
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流向折扣渠道,进行最后的价值兑现。河南某月饼生产厂家的坦言极为生动:“会在中秋节当天低价卖给附近的超市,他们打折销售,打三折甚至更低。” 这意味着,一个原价3元的月饼,其生命尾声的价值可能骤降至不足1元。这不仅是清理库存、回笼资金的商业本能,也为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提供了捡漏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
另一种常见的归宿,是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人文关怀。莎莎(化名)的经历提供了佐证:她曾供职的餐饮企业将自有品牌月饼的剩余部分,“通常都当作员工福利内部消化掉了”。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一举多得:既消化了库存,节省了处理成本;又作为一种实物福利,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节日体验,赋予了月饼其商品属性的情感温度。
深思:繁华过后的启示
月饼从“宠”到“弃”的快速切换,虽有其市场合理性,却也引发我们对节令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再思考。
它深刻揭示了某些商品极强的“时效性”标签。一旦过了特定的时间节点,其核心价值便急剧衰减。这驱使着商家必须更加精准地预测市场,柔性调控生产,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同时,厂家与商家的各种处理方式,无论是打折清仓还是内部福利,都体现了在商业利益之外,对减少食物浪费的实际努力。这背后,既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初步觉醒,也有对成本的精细考量。
而员工对“月饼福利”的复杂感受——从欣然接受到“甜蜜的负担”——也反映出,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如何让传统节令食品以更创新、更被需要的形式呈现,或许是商家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中秋月圆人尽望,月饼的“宿命”犹如一场微缩的市场经济学。它的快速登场与谢幕,是商业理性与节令文化交织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精美糕点最终的、不那么诗意的旅程,或许能在来年的月光下,对手中的这一枚团圆象征,多一份对物尽其用的珍惜,也多一份对市场规律的洞察。月饼的旅程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关于计划、消费与珍惜的思考,却值得久久回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