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沌少年时》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几位男性创作者诚实地面对了这一社会问题,通过自己出色的创作,召唤全社会都来面对危机,帮助脆弱的青少年应对世界的转变,避免悲剧继续蔓延。
文 |郭玉洁
1
一个13岁的男孩杀死了女同学。叙述可以这么简单,就像一个普通的新闻标题,而屏幕上四处可见的杀戮和尸体,让人们对暴力已经麻木了,但是,它也可以像英国电视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一样,在四集之内,时刻抓住你的心,即使结束也久久难以忘记。
故事从一个非常日常的清晨开始,前一秒警探还在拉家常,抱怨儿子不肯去上学,下一秒接到指令,立即冲下车。全副武装的警察破门而入,里面似乎是一个非常本分的家庭,被突如其来的暴力吓坏了。警察冲上楼,闯进一间温馨的蓝色卧室,拘捕了嫌疑犯——一个苍白文弱、还窝在被子里的男孩杰米(Jamie)。男孩摊开双手,惊慌失措,没有发觉自己尿湿了裤子,观众很自然地怀疑起来:他是杀人犯吗?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镜头没有停歇地带领观众去警察局,经历整个司法流程,看上去程序非常完美,有社工、法律援助的律师、父亲的陪同……没有恐吓、虐待,每一个步骤都周到地保护着青少年。可是,程序越是无瑕,悬念就越是强烈,那预示着警方一定掌握了关键证据,才会采取行动,也越是让所有人困惑,如果谁都没做错,每一步程序都没有错,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呢?原本应该受到保护的未成年人,外表也不像罪犯,为何成了杀人犯?前来取证的护士叹息着对警察说,青少年的案子,总是这么令人沮丧。
杰米的父亲泰迪(Tedie)是另一个引领观众去感受的角色,他粗壮、沧桑,显然出自劳工阶级。像传统的父亲一样,他有朴素的道德感,也很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在司法体系面前,他很茫然,他还从来没有进过警察局,更没请过律师,只能按照警察和律师的建议行动。但他唯一坚信的是儿子不会杀人,直到在审讯室看到那段监控:杰米抽出刀,向女孩凯蒂刺去。事实无须多言了。在空荡荡的审讯室,他双手掩面,转过头去,甩开杰米的手,显然是感到伤心,失望。过了一会儿,他擦掉眼泪,低头轻声问杰米,像是害怕别人听见:“你到底干了什么?”他压抑着喉咙问,“为什么?”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第一集结束时,电视剧似乎才真正要开始。
2
这部电视剧起源于父亲泰迪的扮演者斯蒂芬·格雷厄姆(Stephen Graham)。2021年,他看到家乡附近发生了一起案件,一名14岁的男孩持刀杀死了12岁的女孩。过了一段时间,又是一起。类似事件连续发生,已经成了社会现象。就像剧中人物一样,格雷厄姆很难过,也很困惑:男孩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他打电话给编剧杰克·索恩(Jack Thorne)说,我们应该做一个这样的电视剧,关于男孩针对女性的暴力、男孩的愤怒、男性的愤怒。
索恩接受了邀请,并提议和格雷厄姆一起创作。他们先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讨论身为男性的愤怒,内心的残酷,男性气质的形成……索恩说,原来有如此多的问题,他此前从来没有思考过,可是即使如此,他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动机。这时有同事提醒他说,你应该去看看Incel文化。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Incel这个词,是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愿单身)的缩写,最初于1990年代,由一个叫Alana的加拿大女大学生提出,那时她苦于很难找对象,因此建立了一个网页“非自愿单身计划”(Alana's Involuntary Celibacy Project),讨论自己关于约会的困惑,有很多人前来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验,由此渐渐形成了社群。当时,无论Alana的理念,还是Incel社群形态,都包含所有在约会/亲密关系/性方面有困难、感到孤独的人们,无论何种性别与性向。后来,Alana解决了自己的约会难题,离开了社群。
此后20年,历经论坛、社交媒体、极右翼浪潮的兴起,Incel社群几经扩散、变化,最终主要聚集了白人异性恋男性,其中很多都是青少年。他们的理念混杂随意,但万旨归一,就是每个男人的性欲望都应该得到满足,每个男人都应该得到女人,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女性地位太高,女性解放害了全世界;或者,是因为财富、相貌、个性等竞争太激烈,就像剧中提到的著名说法:80%的女性只会喜欢20%的男性。剩下80%的男性要么不够有钱,要么不够帅,不会PUA(pick-up artist,原意是搭讪艺术家,教男性如何以操控的方式搭讪异性),等等。这些说法迎合了青春期男孩的感受,他们正在经历生理与心理的剧烈转变,对异性产生兴趣,又无法应对拒绝,受挫时迁怒于别人是最容易的做法。
非常可惜,Incel早已远离了Alana的初衷,成为一个充满愤怒、仇恨女性的社群。很长时间内,这还只是隐藏在网络世界的亚文化,直到一次次杀戮、强奸、甚至恐怖袭击使之浮出水面。
电视剧在第二集撕开了这道口子。两个警探去杰米和凯蒂的学校,寻找杀人凶器,也试图搞清楚杀人动机。依照从前的办案经验,杰米和凯蒂之间必定有什么情感恩怨,否则,何至于杀人呢?电视剧呈现出一个生动嘈杂、鸡飞狗跳又如此真实的校园,筋疲力尽的老师,叛逆的学生,无处不在的霸凌、争吵……女警探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青春期总是这么令人痛苦,这么难熬,但是和从前不同的是,现在每个学生都拿着手机,每个课堂都在播放视频,在新的媒介时代,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环绕着无形的网络世界。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警探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课堂里穿梭,却一无所获。学生不愿对话,老师同样茫然无知。男警探的儿子、中学生亚当受不了了,他告诉父亲,好好看看instagram吧,答案都在上面,那些他们以为是在示爱、暧昧的表情,事实上是在交战。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长大的一代,有一个成年人完全不懂的世界。正如格雷厄姆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互联网在养育我们的孩子,或者说,互联网在给孩子当父母(The internet is parenting our children)。
3
这部剧最重要的技术特点是一镜到底,即每集只有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它打破了以剪辑为主要手段的影视剧特性,将镜头和舞台剧结合了起来。镜头是观众的眼睛,带领观众进入现场,而现场更像舞台剧,有较为固定的空间与复杂的调度。创作上也是如此,导演和演员们都提到,在每一集拍摄前,他们会用一个星期来排练,确定走位与台词细节,拍摄时一气呵成,只不过他们会拍很多次,选择其中最好的版本来播出。
舞台剧的特点(至少它理想的状态)在于,创作者在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时空之内,用戏剧张力、饱满的表演始终将观众吸引在剧场之内。作品的情绪和演员的表演是连贯完整的,而不是片段剪接。这有赖于剧本创作,也将重心放在演员身上,演员处于连续的表演之中,演员之间相互作用,使表演更加自然鲜活,也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一形式也是对所有演员的考验,大概只有像英国这样戏剧传统深厚的国家,才可以作出这种奢侈的尝试。《混沌少年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来自于此。
如此,四集电视剧如同四幕舞台剧,分别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切面进入案件。如果说第一集是警察局/司法体系,第二集在学校/教育体系,从周边打开了杰米的隐秘世界,那么第三集就是正面面对,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儿童心理咨询师布里奥妮(Briony)和杰米展开40多分钟的对话,这更像舞台剧了,而布里奥妮的扮演者Erin Doherty原本就是舞台剧演员。这段对话,用格雷厄姆的话来说,是要搞清楚杰米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对话非常艰难,因为杰米是个聪明的小孩,他会隐藏自己,也知道心理咨询的套路——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学到的东西,比成年人想象的多多了,但是又不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多,因为很多时候人并不确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青少年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杰米的抗拒还在于,经过了此前四次对话,布里奥妮这次终于提出了关于男性的问题:男性的愤怒、男性气质、成为男性意味着什么?这可能击中了要害,也有可能将男性对象化、问题化原本就会触怒很多人,杰米警惕地反问,这算什么问题?他表示,父亲从来没打过自己,也没打过母亲,言下之意是,原生家庭暴力循环那套不管用。但是在布里奥妮耐心、坚定的提问下,杰米还是不情愿地开始了讲述,不情愿、不耐烦,却又渐渐开始失控。失控的第一个导火索,是杰米讲到父亲带自己去踢球,踢得不好时,父亲会转过脸去,像是觉得自己很丢脸。而第二个导火索,是杰米说女人不会喜欢自己,因为自己很丑,可能是最丑的。
两次失控暴露了杰米的愤怒和暴力倾向,这些瞬间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杰米会在那个夜晚抽刀刺向凯蒂,但是这段对话包含的内容不止如此。在两个人的对话关系中,杰米显然是喜欢布里奥妮的,或者说,他希望布里奥妮喜欢自己,可是他表达喜欢的方式,是攻击对方、贬低对方。他不止一次得意地对布里奥妮说,看,我吓到你了吧?在关系中压倒对方、征服对方,这是男孩在青春期习得、也许会伴随一生的与异性相处的方式。
杰米也说出了自己和凯蒂的真实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警探最初的推测也没有错),他想约凯蒂出去,因为在此之前她的裸照已经传遍了同学圈,这让凯蒂很弱(weak),所以她应该会喜欢自己——一个没有人会喜欢的男孩。凯蒂拒绝了,用同样贬低的方式:“哦,我还没那么绝望。”是爱欲的萌生与熄灭,更是残忍的权力争夺,征服的欲望变成摧毁的欲望,使杰米杀死了凯蒂。
如此抽丝剥茧,杰米曝露了内心的秘密,曝露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也就必须面对自己造成的后果。起初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都是凯蒂的错,可是,就在黑暗和罪恶摊开时,布里奥妮问他,你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吗?它意味着凯蒂消失了,意味着她生命所有的可能性也都消失了。这是向杰米内心的探询,也是一场小型的审判。杰米再次失控了。在第四集中,他打电话说决定认罪,正是这次对话自然的延伸。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这场五十分钟的戏剧所隐含的内容出乎意料地多。布里奥妮穿着良好,从文化身份和职业身份来说,算是精英、中产阶级,可是作为女性,她又是弱势。当她进入看守中心,就面对着男保安压迫性的注视和对话,在审讯室,又要面对杰米的暴力倾向,那种脆弱和不安全感几乎溢出屏幕。而从另一个层面,保安和杰米又都属于底层,杰米不无激愤地形容父亲的工作说:他给人修马桶,你觉得呢?对话一开始,他就从口音和日常用语来判断布里奥妮说,你很高贵(posh)吧?你真是高贵。当谈话中断,布里奥妮去保安室查看监控,保安在她身后喋喋不休,炫耀自己的知识。“要不咱俩换换工作?”他说,“你工作时间多长?工资多少?假期多长?”布里奥妮回头打断他:“大多数时候我是喜欢我的工作的。”这时那个充满压迫性、接近骚扰的保安,竟显得非常苦涩,他说:“好吧……我不喜欢。”
编剧是如此小心地创作剧本,如同走钢丝一样,运用所有已知的经验与知识,安排人物之间复杂的层次,不落入陈词滥调,不美化,却也不简化、工具化、教条化任何一个人,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真实的处境。当第三集结束时,布里奥妮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绷紧的情绪终于释放,恐惧、惊慌都在那一瞬间解除了。观众也和她一起,长出了一口气,或许可以说,电视剧真的做到了像生活一样复杂,又像生活一样惊心动魄。
4
编剧索恩回忆说,格雷厄姆最初提议创作这部电视剧时,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一镜到底,第二,不要责怪父母。
的确,当孩子出了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父母,“原生家庭”已经成了一个脏词。可是在互联网养育小孩的时代,社交媒体、论坛、游戏的影响也许已经超过了父母和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化和教育资源的父母。就像在第四集,杰米的父亲泰迪说,他每天回来就关上房门看电脑,我们还觉得这样很安全呢。
他们也在自问,我们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母亲曼达(Manda)指责泰迪说,杰米就是继承了你的坏脾气。我们的确看到了泰迪的失控、愤怒,泰迪提到自己会带杰米去运动,希望他更男人一些。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了杰米,但是,电视剧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发挥,因为泰迪已经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个好父亲,以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从前的男性。而看过电视剧的观众一定也会觉得,这对父母已经足够好了。他们回头再看到女儿丽莎,那么懂事、坚强。泰迪问道,我们是怎么养出她的?曼达说,(和杰米)同样的方式。为什么同样的教养方式,会教出不一样的孩子?男孩怎么了?如果所有环节都没有问题,那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只是人们不愿面对而已。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从前,世界围绕男性组织起来,社会制度、婚姻制度、文化观念,都是如此。女性从小就被规训,要奉献、顺从于这个体系。而现代以来,平等自由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领域,女性不再甘于从前的命运,要平等、解放,这条路艰难漫长,反反复复,女性不停歇地变化着、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但是对男性来说,这一变化不亚于从地心说转向日心说,原本围绕自己旋转的世界分崩离析,他们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尤其是脆弱无助的青少年,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们只能求助于网络,被越来越极化的社交媒体喂养着仇恨,大数据推送又使信息茧房越来越厚——有记者曾在TikTok上做过实验,如果你的注册资料是十几岁的男孩,那么系统就会推荐给你充满厌女言论的网红,只要你浏览几次,类似视频就会越来越多,于是你的世界观就更加坚定。这样的困境无解,不断的受挫与愤怒只能转向暴力,或是自我伤害。在Incel群体,除了针对女性的暴力,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自杀。
《混沌少年时》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几位男性创作者诚实地面对了这一社会问题,通过自己出色的创作,召唤全社会都来面对危机,帮助脆弱的青少年应对世界的转变,避免悲剧继续蔓延。
索恩引用那句著名的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那么,毁灭一个孩子也需要一个村庄(It takes a village to destroy a child)。这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问题,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孔子也有一句话:“不教而杀谓之虐。”一个社会没有好好教育年轻人,出事就喊打喊杀,这是整个社会的失败。如何帮助男孩应对危机,社会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混沌少年时》播出之后,已经慢慢浮现了。
电视剧引发的热潮覆盖了社会、学校与家庭。很多人呼吁对社交媒体进行严格的监管。索恩提到,澳大利亚已经通过法案,禁止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并由公司负责执行。限制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互联网平台应该负起社会责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教育领域,许多英国学校组织共同观看,老师和学生一起看,父母在家和孩子一起看,他们可以共同讨论那些此前被忽视、被隐藏的话题。格雷厄姆说,有时他走在街上,就会有人过来说,谢谢你,我终于可以和我的孩子对话了。就连英国首相也公开赞扬这部电视剧,因为他有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对此,格雷厄姆总是说,我们没做什么,只是开启了一场对话。
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文艺作品的力量。少年杀人事件一向是文学与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但是在很多作品、甚至是经典作品中,暴力常常会被美化、神秘化,成为所谓“人性的黑暗与邪恶”,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欲望与作为,却被视为普遍的“人性”,或是更重要的“人性”,而受害者的内心与和平的愿望似乎就不配成为“人性”。而将暴力审美化、神秘化,也就意味着人们无须再做什么,只能任由杀戮发生,通常是对更弱的人——女性、老人、小孩。
《混沌少年时》却完全不同,它展现了面对黑暗的真正勇气,从内心的困惑出发,看到黑暗,打开它,呈现它,从而去改变它。它也说明,在短视频时代,真诚严肃的创作仍然可以击中观众,唤回观众。以《混沌少年时》为标杆,文艺作品的能量还远远没有耗尽。

▲《混沌少年时 第一季》。图 / 网络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