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吃饭是头等大事。可很多人现在不把吃饭当回事,尤其是年轻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忙。有的是为了减肥,一天就吃两顿,甚至一顿。
有的是工作太满,早饭不吃,中午应付一下,晚上胡吃海喝。也有人觉得吃得少清爽,吃得多累赘。可你要是真把饭量当成可有可无的小事,那可真是低估了它的分量。

这几年,研究越来越多地发现,吃饭的次数、规律和饭量,和人的健康、寿命真有关系。
不是说你多吃几口就能长命百岁,也不是说少吃两顿就一定短命,但长期每天只吃两顿饭,身体确实容易出问题,而且是那种你一开始感受不到的慢性问题。
先说一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真实数据。他们追踪了超过2万人的饮食和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每天只吃两顿饭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比一天吃三顿的人高了约30%。
这个数字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统计结果。他们还发现,如果晚饭和睡觉之间的时间太短,死亡风险也会升高。简单说,吃饭太少、吃得不规律、吃完就躺着,都有可能把身体拖垮。
那为什么一天只吃两顿饭,会增加死亡风险呢?不是很多人说“少吃点,活得久”吗?这话也但得看怎么少。
人体不是机器,不能随便断电。你一天只吃两顿,尤其是早饭不吃,血糖的波动就会变大。血糖忽高忽低,其实对身体伤害特别大。

高的时候容易让胰岛素猛分泌,久而久之,容易诱发Ⅱ型糖尿病。低的时候,大脑供不上能量,人容易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开车、上班、照顾孩子这些事,哪一件不是需要清醒头脑?
还有一个问题是代谢。我们身体的代谢节奏,其实是有“生物钟”的。早上吃饭能启动一天的代谢节奏,中午补充能量,晚上适当清淡些,身体才能顺顺当当地运转。
如果你一天只吃两顿,尤其是中午和晚上吃,早上空着肚子,基础代谢率会慢慢下降。人会变得没精神,还容易囤积脂肪。你可能以为自己在“间歇性断食”,其实是在慢慢拖垮自己的代谢系统。
每天只吃两顿饭的人,大多喜欢中午或晚上吃得很饱。这种“报复式进食”对肠胃负担特别大。
胃酸分泌突然增多,食物一次性下去太多,反而更容易导致胃胀、消化不良,甚至胃食管反流。有些人还会出现心慌、出冷汗,那不是吓的,是低血糖或者血压波动惹的祸。
再说说营养。你想想,一天三顿饭都不一定能吃得全面,两顿饭更难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这些营养素不是靠补剂能完全顶替的。
尤其是老年人,肌肉流失速度快,蛋白质摄入不足,很容易诱发肌少症。肌肉一旦掉得快,走路慢、容易摔、骨折风险高,生活质量就直线下滑。
年轻人也别太乐观。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扛得住,其实身体不见得真有底气。长期吃得少、吃得不均衡,维生素B族缺乏,容易疲劳、口腔溃疡、情绪低落,甚至影响记忆力。
还有人天天吃外卖,两顿饭吃得油腻腻,胆固醇飙升、血压升高,慢性病就悄悄找上门了。
有些人是工作太忙,真抽不出时间吃三顿饭。这个可以理解。但你总得想办法补救。比如早上哪怕来不及,也要喝点牛奶、吃个鸡蛋、啃个香蕉。别空着肚子就出门。
中午尽量吃点热的,别总靠泡面、饼干糊弄。晚上也别一顿吃撑,少点油腻,多点蔬菜,吃完走动走动,比躺沙发上刷手机强。
还有人问:“那我一日两餐已经习惯了,感觉也挺好,要不要改?”这种情况,要看你身体的反馈。
如果你精神饱满、体检正常、体重平稳,那可能你适应得比较好。但如果你经常感觉累、容易低血糖、体重忽上忽下,那就得考虑调整了。身体不是马上罢工,而是慢慢出毛病。
也有人信“轻断食”,觉得不吃早饭能减肥。其实轻断食是个挺复杂的事儿,讲究时间窗口、营养搭配,不是简单少吃一顿就叫轻断食。真正科学的断食,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自己随便瞎搞,容易把身体搞乱。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不少人觉得“我吃两顿,但吃得健康、吃得清淡,就没事”。

清淡但要看你摄入的总热量够不够、营养全不全。如果你两顿饭全是蔬菜水果,基本没蛋白质、没主食,时间长了也不行。营养缺乏不是说你吃得少,而是你吃得不全。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一日三餐规律吃饭的人,发生认知障碍、抑郁、记忆力下降的风险明显低于吃两顿甚至一顿的人。吃饭规律,其实不只是养胃,更是养脑。饭点一乱,脑子就乱,这不是夸张,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到这儿,还是得强调一句,吃饭不是光为了填饱肚子,它是身体的燃料,是每一个细胞维持运转的基础。你可以适当控制饭量,但不能随意减少顿数。三餐规律,量适中,种类多样,这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饭量和寿命的关系,不是一句“多吃少吃”能概括的。关键是你吃的规律不规律、营养全不全面、身体有没有反馈。别等身体亮红灯了,才想起该吃饭了。人和车不一样,车没油了还能赶紧加,人一旦缺了,补起来就难了。
别让“少吃一顿饭”的轻飘决定,成为“少活几年”的沉重代价。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芳,张会民.不同进餐次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5):385-389.
[2]崔雪,刘婧,田野.老年人一日三餐规律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412-416.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