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文/方晨宇
编辑/漆菲
美国独立日这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如愿迎来又一次政治胜利。
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5点,他将在白宫签署其第二任期的标志性立法——“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届时将有多架美军战机在头顶盘旋庆祝。该法案描绘出一张福利满满的改革蓝图:4.5万亿美元减税、边境安全资金增加、免除小费税和加班税。
“大而美”法案引发争议,抗议者走上华盛顿街头示威。
特朗普致力于将其打造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立法之一,而在目标实现之前,这项法案已然打破多项纪录:法案文本内容达887页,是美国史上篇幅最长的财政法案,也是美国史上最昂贵的减税计划;参议院为此辩论超过24小时,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更是连续发言8小时44分钟,创下纪录;法案无数次徘徊在失败边缘,参众两院均以微弱优势通过。更别说,亿万富豪马斯克因强烈反对该法案,不惜与特朗普公开决裂,为之增添了不少槽点。
7月3日,特朗普祝贺国会通过“大而美”法案,并称“它将把美国经济变成一艘火箭飞船”。白宫发言人在之后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法案将“创造历史性的经济增长,开启美国的黄金时代”。但这并未消除人们对于该法案背后花大钱、画大饼的现实忧虑,并引发社会对于“以牺牲弱势群体生存权换取富人减税目标”的不满与无奈。
7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大而美”法案后,特朗普在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发表讲话。
法案重点聚焦减税
被冠以“大而美”之名的这项预算调和法案,可谓是特朗普兑现其2024年竞选承诺的大杂烩。这份近900页的巨型立法方案,不仅是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减税与就业法案》的延续和升级,还全面出手改革了医保、社保、移民与联邦福利体系,并实质性推翻了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中对清洁能源的补贴政策。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的减税承诺。个人税收方面,法案为将于明年到期的《减税与就业法案》“续命”,继续维持低税率、高遗产税免征额,并将企业投资支出纳入“全额抵扣”范围。新增的临时税收优惠也颇具吸引力:小费和加班收入将免税、部分车贷利息可抵扣,并为年收入不超过7.5万美元的老年人(65岁以上)提供最高6000美元的税收减免。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承诺对小费收入免税,新法案实现了这项承诺。
力度最大的一项改革是将州与地方税的抵扣上限从1万美元提高至4万美元。这被视为对高收入群体的直接让利,也有助于缓解高税州的财政压力。
与此同时,拜登时期的绿色转型被按下暂停键。法案大幅削减绿色能源投资,撤销国会此前批准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家庭能源审计、绿色改造、先进制造、热泵、电动车等项目一律叫停。对新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施的支持也几乎归零。法案中特别纳入涉华条款,将限制在美电网中使用中国制造组件。
尽管相关条款引发关注,但专家预计,它并不会对中美贸易谈判前景造成实质性冲击。7月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前美国助理国务卿冯稼时(Thomas Fingar)坦言:“‘大而美’法案主要聚焦美国国内事务,对美中关系不会带来重大影响。”
支出方面,法案加大了对国防和移民执法的投入,预留约3500亿美元用于推进特朗普提出的“边境与国家安全计划”,包括460亿美元用于修建美墨边境墙,450亿美元用于扩建10万个移民拘留床位,以及数十亿美元用于雇用1万名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人员,以推进其“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计划”。
此外,五角大楼将获得大笔拨款,涵盖舰船建造、军人福利和价值250亿美元的“黄金穹顶”导弹防御系统。航天领域亦有亮点——法案增加了对太空发射系统(SLS)的发射预算,提升了对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和国际空间站的资助额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笔高达8500万美元的专项拨款,用于将一架退役的“太空飞行器”迁至新址。外界认为,该条款意在将陈列于弗吉尼亚州的航天飞机“发现号”迁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此举被视为对长期未获航天飞机展览资格的“航天城”休斯敦的政治补偿。
正因上述投入,一个以减税为卖点的法案,整体支出却创下新高,总额超过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新冠救助法案、拜登时期的疫情纾困计划、小布什乃至奥巴马时期的减税与刺激方案。
为填补近5万亿美元的财政缺口,法案提出将大幅削减联邦医疗补助(Medicaid),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自2026年底起,非残障、无子女的成年人每月需要工作至少80小时才能获得资格;资格审核频率将从每年一次改为每半年一次,并要求提供更多收入与居住证明。
为穷人家庭提供食物补贴的“补充营养援助项目”(SNAP,俗称“粮食券”)也将面临改革。法案要求自2028年起,若某州的发放错误率超过6%,需自行承担5%至15%的项目开支,这意味着联邦财政压力将被下放至各州。
此外,法案还将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一次性提高5万亿美元,为史上最大幅度。此举旨在避免债务违约危机——自财政部今年动用“非常规手段”维持运作以来,美国国家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问题箭在弦上。
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大而美”法案后,议员们鼓掌庆祝。
特朗普软硬兼施
这项法案从一开始便在两党对立和共和党内部纷争中艰难推进。四个多月来,美国国会围绕预算协调程序开启激烈谈判,两党在参众两院就减税延长、债务上限提升、医疗与能源支出等问题展开多轮拉锯。
框架谈判最早可追溯到2月21日,当时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随后几周内,众议院、参议院反复投票修订。5月22日,众议院以215票对214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该法案的初稿。随后,参议院对这一版本进行了修改,大幅增加财政支出,预计新增3.3万亿美元联邦债务,比众议院的版本多出8000亿美元。不过,白宫坚称这项法案“未来能减少超过2万亿美元的赤字”。
7月1日,参议院历经三天激辩与长达26小时的表决,以50比50的投票陷入僵局(三名共和党参议员倒戈),直到副总统万斯投下关键一票,才让法案得以过关。最终表决前,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一度提出修正,欲将“大而美”这个“过于荒谬的名称”删除。
获得参议院的支持后,一场硬仗在众议院打响。按规则,法案须先通过正式辩论和投票的程序关卡,方可进入最终表决。届时只要有三名共和党议员倒戈,加上全体民主党反对,程序上就无法通过。
民主党人强烈反对“大而美”法案对社会福利的削减。
正式投票前,众议院不少共和党议员对参议院通过的版本表达了强烈不满。共和党内极端保守派“自由核心小组”便是其中的反对代表。该组织此前警告:如果不将投票时间推迟到7月3日之后,他们将投下反对票。此外,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的戴维·瓦拉达奥、新泽西州的杰夫·范德鲁在内的多位温和派共和党议员,也对法案中大幅削减医疗补助及其他社会项目表示严重关切。
民主党人同样展开阻击。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在众议院发表了一场长达8小时44分钟的马拉松式演讲,试图拖延立法进程。这场破纪录的发言赢得民主党议员的起立鼓掌。身为民主党领袖,依规定他可在法案辩论阶段尽情发言。除了批评法案内容,他也向共和党人喊话:“我们并不替特朗普总统工作。”
7月3日,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发表了长达8小时44分钟的演讲。
不过,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始终没有让步,一直在争取态度摇摆的保守派和财政鹰派议员的支持。特朗普更是亲自致电部分议员,并安排了多场会议,召集各派议员商谈。
美国《国会山报》披露,特朗普凭借其高超的谈判技巧,成功打动了反对者。俄亥俄州众议员沃伦·戴维森(Warren Davidson)说,尽管他5月曾反对众议院原始版本的法案,但现在愿意支持总统的议程:“我必须说,没人比特朗普更懂得谈判,他是个高手。”
相比之下,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汤姆·蒂利斯(Thom Tillis)因表态反对法案,被特朗普点名批评,不久后宣布不再寻求连任。
在特朗普与党内高层的双重施压下,程序性投票于7月3日凌晨3时30分惊险过关。随后,众议院在当天上午进行正式投票,结果为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特朗普因此得偿所愿。仅有两名共和党议员————肯塔基州的马西(Thomas Massie)和宾夕法尼亚州的菲茨帕特里克(Brian Fitzpatrick)与民主党人一道投下反对票。
“虽然这项法案中有一些保守派的优势内容,但我投下反对票,因为它将在短期内显著增加美国的预算赤字,进而通过持续的通胀和高利率影响所有美国人。”托马斯·马西如此解释。即便如此,他依然遭到特朗普支持者的猛烈攻击。
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卡利斯将法案的通过归功于特朗普,他说:“总统一出手,他们就没戏唱——我们就投票。”

7月3日,众议院议长约翰逊正式签署“大而美”法案。
“对美国人的残酷背叛”
就这份被寄予厚望的法案,特朗普不断向美国民众画出“大饼”,称其将让美国实现“再次伟大”。
“我们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内容,每个人都赢得了重大政策胜利。但最大赢家是美国人民——他们将享受永久性的减税、更高的工资、更安全的边境,以及一支更强大有力的军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渲染。
该法案亦获得部分大型企业、商界组织和高收入者的支持。美国商会、商业圆桌会议等机构给予高度评价,制造商们则表示会将税收优惠用于新建工厂。全美独立企业联合会是美国最大的小企业游说团体,它对该法案表示赞赏,称它将让律师、医生、投资家组建的合伙企业享受更高比例的抵扣,是一项“重大利好”。
然而,该法案在选民中并不那么受欢迎。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益普索(Ipsos)今年6月的民调,仅有23%的人支持“大而美”法案,42%的人表示反对。福克斯新闻的民调则显示,仅有38%的登记选民支持,59%的人反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出:“(这一法案)骇人听闻。它加剧了不平等和社会分裂——这是美国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剥夺了弱势群体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在美国,预期寿命已经在下降,贫富之间的健康差距极其巨大,而这项法律让情况变得更糟。”
外界批评的焦点集中在该法案对社会底层的伤害上。不少评论称,这是一份“以穷人生命换富人减税”的法案。美国税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指出,法案中约60%的减税收益将流向年收入排名前20%的家庭,后者平均减税幅度高达1.25万美元。换言之,收入越高,减税越多。
随着数十亿美元医保资金被削减,合法移民医保保障不再,近1200万低收入人群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失去医疗保险。与此同时,部分乡村医院和养老院面临关闭,数百万美国人或将被迫放弃治疗。耶鲁大学的研究指出,该法案每年将导致约5.1万人死亡。

“大而美”法案预计将导致约1180万美国人失去医保。
其中,针对“粮食券”的削减,将让530万低收入家庭失去粮食援助。“这将让更多家庭陷入危机,在一些农村地区,‘粮食券’是关键的生存保障。”得克萨斯州食物银行首席执行官大卫·埃默森(David Emers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削减将带来直接且毁灭性的后果——更多空空如也的冰箱、更多挨饿的孩子,以及更多在食物、药品和房租之间做出痛苦抉择的家庭。”
针对补充营养援助计划(俗称“粮食券”)的削减,将让530万美国低收入家庭失去粮食援助。
此外,法案还废除了数十亿美元的高等教育资助,这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学生走进象牙塔的成本急剧上升。那些原本预期十年后获得贷款豁免的学生,恐怕需要偿还贷款长达30年。
杰弗里斯对此批评称:“(新法案)摧毁了医疗补助,从儿童、老年人和退伍军人的嘴中夺走食物,却给亿万富豪送上巨额减税,是对美国人的残酷背叛。”
恐触发系列“黑天鹅”
按照特朗普的说法,减税政策短期内会推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模型预测显示,考虑通胀因素后,预计202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幅为1%至1.2%。然而,特朗普推行的加征关税措施,将大幅抵消这部分增长带来的利好。而当前这项充分体现“特朗普经济学”的法案,或将成为压垮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观点警告称,“大而美”法案对清洁能源税收抵免的取消,或将让美国陷入自19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回顾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通过减产和禁运石油,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从那时起,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进入高价能源时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因此长期受到石油危机的困扰。
普林斯顿ZERO实验室负责人杰西·詹金斯(Jesse Jenkins)认为:“这是自我伤害的典范。我们实际上是在电价已经上升的情况下,对国家主要的新电力来源加税。”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首席执行官杰森·格鲁梅特(Jason Grumet)亦称:“参议院居然故意提高电价,而不是鼓励经济增长和解决美国家庭的负担危机,实在令人震惊。”
更具威胁性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日渐膨胀的债务水平。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析,仅法案中的延长减税措施在未来十年就将带来超过4.5万亿美元支出成本。同时,参议院版本法案在未来十年将使美国赤字增加近3.3万亿美元。加上利息支出和临时性税收安排,赤字将进一步飙升。这意味着美国不得不借入更多资金来弥补支出,预计需支付6000亿到7000亿美元的额外利息。
美国国家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
目前,美国每周需发行约5000亿美元的新债务,已对全球市场形成压力。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警告称,美国的财政赤字正成为“全球金融体系对美国特殊地位的最大威胁”。
按照新法案,联邦政府未来每年的支出将达到约7万亿美元,收入却仅为5万亿美元。如果无重大调整,十年后联邦债务将上升至年收入的7.5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0%,相当于让每个美国家庭背负42.5万美元的债务。英国《经济学人》对此警告,在超高债务率的阴影之下,美国将在无声中逐步走向财政危机。
为此,作为昔日盟友的马斯克不惜同特朗普反目,称该法案是“共和党的政治自杀”。法案在参议院通过后,马斯克愤怒形容其为“疯狂且具有破坏性的政策”,并扬言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他将组建新的政党。特朗普因而威胁称要把马斯克“送回南非”,并派出“政府效率部”调查马斯克旗下企业,包括与政府签有重大合同的SpaceX。
7月3日,共和党众议员马西接受采访,他对“大而美”法案投下了反对票。
在特朗普为立法胜利欢呼之际,民主党则将这项法案定位为2026年中期选举的“头号靶子”,准备借机在政治舞台上发起反攻。
《纽约时报》分析称,虽然民主党人未能阻止法案通过,但由于多数民众反对,民主党阵营有了在政治上发挥的空间,例如通过广告来批评医保被砍这类不利于工薪阶层选民的政策,并把矛头指向共和党议员,借此在中期选举夺回国会至少一院的多数优势。
自由派媒体Vox则泼冷水称,美国政治存在一个“历史怪圈”——总统推动重大预算法案后,其所在政党往往会在下一次中期选举遭遇惨败。唯一的例外是2001年,时任小布什政府采取减税措施后,因“9·11”事件带来的特殊政治效应打破了这一规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