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审查令,让李嘉诚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按下“暂停键”。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因涉及巴拿马运河的“咽喉要道”,瞬间演变为中美博弈的焦点。

专家:李嘉诚不缺钱 缺家国情怀

距离签约仅剩48小时,长和集团突然发布公告称“尚未决定是否出售港口”,而此前一周,其股价已因交易预期暴涨21%。这种戏剧性反转,源自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强势介入。根据《反垄断法》,总局对交易的审查聚焦两大核心:一是贝莱德财团若掌控巴拿马港口,可能抬高中国货船过路费,威胁“一带一路”物流安全;二是交易背后存在美国政治施压的痕迹,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甚至暗示动用军事手段。

这场交易的暂停,与2022年潘石屹出售SOHO中国被叫停如出一辙。那个时候,市场监管总局同样以“反垄断”为由,阻止外资控制核心地产资产。不同的是,李嘉诚交易的赌注更大,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中国21%的货船需经此通行。如果港口落入美资之手,中国航运企业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甚至重演“芯片断供”的供应链危机。

专家:李嘉诚不缺钱 缺家国情怀

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绝非简单的行政干预。从法律层面看,交易虽未直接涉及中国市场,但《反垄断法》第7条明确规定:如果境外交易对国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监管部门有权审查。贝莱德若掌控巴拿马港口,可能联合美国政府对华实施“海运制裁”,例如对中国货船征收“天价停靠费”或限制通行。这种潜在威胁,已超出商业风险的范畴,直指国家经济安全。

贝莱德董事长芬克在交易前曾向白宫汇报,特朗普政府则承诺“支持收购以替代军事接管”。这种“资本+政治”的组合拳,试图以商业手段实现地缘目标,规避直接冲突。

长和近年频繁抛售海外资产,从英国电网到巴拿马港口,本质是规避中美博弈风险。但此次交易触碰了“战略资产外流”的红线,触及国家核心利益。

交易暂停后,长和系四大集团市值蒸发781亿港元,这反应了市场对李嘉诚“商业信誉”的质疑。李嘉诚曾引以为傲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策略,在民族大义面前彻底失灵。

专家:李嘉诚不缺钱 缺家国情怀

此次事件标志着中美竞争已从科技、金融蔓延至基础设施控制权。美国试图通过资本渗透掌控全球物流节点,而中国则以法律武器反制。这种博弈的残酷性在于,贝莱德如果成功收购,将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直接威胁中国在拉美和非洲的港口布局。

我们中国通过审查拖延交易,迫使贝莱德财团承担210亿港元违约金压力;美方则以“符合美国利益”回应,试图以舆论施压。

4月1日,中国出台《反国外制裁法》实施细则,明确“涉及国家安全的交易可冻结在华资产”。这意味着,若长和强行推进交易,其在内地的千亿资产可能被冻结。监管层以法律亮剑,彻底堵死了“商业利益至上”的退路。

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曾痛批,“商人无祖国” 的思维早已过时。此次事件中,李嘉诚的困境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霍英东在抗美援朝时期冒险向内地运输物资,被誉为“爱国商人”;而李嘉诚在巴拿马港口交易中的选择,被网友讽刺为“伪爱国”。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评价李嘉诚:“未创造一件世界级商品,只靠垄断和投机。” 这种短视逐利模式,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愈发格格不入。

港口是贸易命脉,不能重蹈芯片断供覆辙。李嘉诚不缺钱,缺的是家国情怀。

交易暂停后,巴拿马最高法院宣布重新审查长和的港口特许权合法性。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它给所有企业家上了一课:在民族利益与资本逐利的天平上,前者永远重于后者。

当特朗普叫嚣“收回运河”时,中国用法律与实力证明:任何企图威胁国家安全的资本游戏,终将被按下“暂停键”。李嘉诚的781亿市值蒸发,不仅是一次商业挫折,更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资本越界的代价,也照见了一个民族的底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