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孩子到了青春期,真的是“伴娃如伴虎!”

这可能是每个青春期家长的心声。

俗话说得好,孩子的成长,50%看天赋,50%看家庭的熏陶。

青春期虽是叛逆期,但家长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也很关键。

把握好9个字,轻松解锁青春期“养育难”的密码。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孩子自己分内的事——三不管

1、 作业是否完成不要管

孩子的作业问题,总是让家长抓狂。

玩手机、打游戏,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笔。

很多家长觉得,提醒孩子做功课、替孩子安排时间是自己的责任。

殊不知,这种越过边界的做法,其实是帮倒忙。

当父母成为监工,孩子成为奴隶,他们不可能认真“工作”。

因为奴隶才不在乎工程质量和进度,只会消极怠工、起义造反!

魏智渊老师在《高手教师》一书里正本清源:

作业是孩子和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

家庭教育才是家长的事。

把作业控制权还给孩子,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标。

2、 兴趣爱好不要管

有的孩子偏爱书法、绘画、舞蹈;

也有的孩子热衷追星、rap、游戏。

孩子有与众不同的爱好,本是好事。

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务正业、摆弄歪门邪道。

这种想法,既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破坏了创造性。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研究表明,孩子从小坚持的爱好,会成为孩子日后的核心竞争力。

爱好是一种习惯,也是成为一种能力的过程。

99%的成功者,都是由兴趣引导,继而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

越是不起眼的爱好,越容易发展成意想不到的奇迹。

不要让你的强势,毁掉孩子成才的可能。

3、孩子的隐私不要管

有个来访的家长说,她偷偷翻看孩子手机,发现女儿和一个男生聊得火热。

因怕女儿早恋,主动沟通,结果女儿说她侵犯隐私,和她大吵一架。

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再也不出来。

进入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分离”心理进入白热化。

在《青年心理学》中,德国教育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闭锁性”是青春期心理的主要特征。

这种闭锁性,不仅体现在拒绝沟通上,还表现自我空间需求的极速扩张。

想要有自己的房间、私密日记本、大人不知道的朋友……

都是孩子注重隐私的表现。

没有隐私,孩子就没有自我的边界。

珍藏孩子的秘密,孩子才能获得自尊。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坏习惯和原则问题——三不惯

1、 恶劣行为不能惯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可能会做出过激行为。

前段时间,“15岁男孩在地铁站暴打母亲”的视频看得人后背发凉。

男孩像一头野兽,一拳一拳打在妈妈胸口,嘴里骂着“X你妈”。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这种恶劣行为,轻则伤害家长,重则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而妈妈以暴制暴,当场把手机摔碎。

俗话说,积患成疾,积病成疫。

所有看起来恶毒的行径,和孩子平时的习惯密不可分。

孩子不是成年人,对于规矩的漠视,却和家长的教养有关。

对于孩子的恶劣行为,家长不仅要及时制止,更要学会立规矩。

立规矩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大祸酿成再悔不当初。

2、 好吃懒做不能惯

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

千万不要觉得,只要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就是爱他。

独立,本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孩子包办一切,正是在剥夺孩子的独立权。

还记得被退学的神童魏永康吗?

13岁上重点大学,17岁中科院硕博连读,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

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孩子生存的需要。

所谓物极必反,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必遭反噬。

让孩子坐享其成,只会养出一事无成的巨婴。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3、 不懂感恩不能惯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五六个,现在的孩子,全家围着他一个。

很多家庭中,七八个大人围着孩子转,容易把孩子惯坏。

只要孩子有需求,大人一个接一个回应,导致孩子产生“要什么有什么”的错觉。

这样会导致孩子:

第一,失去对生活的判断,变得唯我独尊。

第二,以自我的立场为主,不懂感恩长辈。

看过一个视频,女生在西班牙留学,因嫌父母给钱太少,在社交媒体宣称:

“骂一次我爸,发一张裸照。”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含辛茹苦送孩子出国,却把她养成白眼狼。

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不仅自私,而且自带乖戾的锋芒。

正应了那句老话:

惯子犹如杀子。

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三不说

1、“你必须听我的”

没有人愿意和“永远正确”的人沟通。

霸王型、皇帝型家长没有意识到,“你必须听我的”这句话,就是给孩子上了一道无形枷锁。

对于青春期孩子,专制的危害有二:

一是伤害孩子自尊,挫伤自主能力,使孩子丧失判断力;

二是引发孩子叛逆,表面上伪听话,实际上随时会爆发。

接诊多年,见过被家长逼到跳楼的孩子,也见过一上大学就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孩子。

并不是孩子极端,而是家长用淫威,摧毁了孩子的灵魂。

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本质上是一种霸凌。

2、“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喜欢比较,是中国式父母的通病。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家庭教育指导师宋立,提到了围攻比较法对孩子的危害。

我不好,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好。

我怎么努力也无法战胜那么多人。

父母喜欢别人不喜欢我。

好自卑。

用“别人家的孩子”打败了自己孩子,伤了孩子自尊,毁了孩子自信。

比较本身没错,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取长补短。

但是要用对方式方法,“十字比较法”:

跟过去的自己比较,看到进步就能自信;

跟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全面而不盲目。

可怕的14岁,恐怖的17岁,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太难?牢记9个字:三不管,三不惯,三不说!

“十字比较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增进亲子关系。

也能让孩子有自信,促进孩子成绩进步和成长。

3、“我都是为了你”

经常听到来访的家长说: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孩子,怎么就是不理解我的苦心呢?”

道德绑架孩子,本质上是一种自私。

这种付出,只是父母自己感动自己。

于孩子而言,听到这些话不是感动,而是满满的负罪感:

爸爸妈妈这么累,都是我造成的。

这种心理让孩子喘不过气,一辈子背负沉重压力。

爱孩子,绝不是以爱为名,行绑架之实。

亲子之间相互依赖,彼此独立,懂得换位思考,也能相互给予。

这才是健康成熟的亲子关系。

《逊志斋集》中写道: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正确管教孩子,是家长的必修课。

给孩子成长空间,帮孩子把握好尺度,懂得好好说话,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

为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也要懂教养。

▍来源:洞见父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