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感到非常的诧异!德媒表示,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挥出的关税大棒,中国政府表现出绝不退让的强硬态度,并且在街头采访中,中国民众也普遍表现出对于国家的拥护和支持,这让人非常不能够理解。德媒表示,为了保护自己,中国数年来一直在推行科技上的独立自主政策,这让中国对外展示出更强的自信,这种底气也传递给了广大民众。
说到底,德国媒体的诧异,是对中国认知的"断层"。他们还在用冷战思维看中国,觉得中国还是那个"韬光养晦"的穷小子,却不知道中国已经变成了"闷声发大财"的武林高手。
就拿半导体来说吧,台积电还在沾沾自喜的时候,中国的中芯国际已经能生产14纳米芯片了。德国《焦点》杂志算过一笔账,中国要是把稀土出口一掐,特斯拉的电动车生产线能直接停摆,美国的F35战斗机连雷达都转不动。这种"卡脖子"的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
中国民众的支持,不是盲目的爱国,而是看到了国家实实在在的进步。从高铁到5G,从航天到新能源,每一项成就都在告诉老百姓:跟着国家走,没错的!就说5G吧,中国现在有425万个基站,占全球60%以上,连珠峰顶上都能刷抖音。德国专家来中国考察,看到农民用无人机种地、用5G看诊,直接傻眼了。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科技自立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
这种"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结合,才是中国在贸易战中越战越勇的真正底气。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算过,就算中美贸易额腰斩,中国的GDP最多掉1%,可美国的大豆农民得集体破产。更绝的是,中国手里攥着7843亿美元的美债,哪天不高兴了往市场上一抛,美国股市能直接跳水。这种"你打我一拳,我踢你要害"的打法,让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变成了挠痒痒。
其实啊,中国的"大招"早就在布局了。从"中国制造2025"到"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就像下棋一样,一步一步把关键棋子落到位。就说新能源吧,中国的光伏组件占全球70%,电动汽车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德国车企现在都得求着中国买电池技术,这在十年前谁敢想?
德国媒体看不懂的,还有中国老百姓的"大局观"。街头采访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出"芯片自主"的重要性,上海的白领知道稀土对高科技产业的意义。这种全民科技意识的觉醒,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中国科协的数据显示,公民科学素质从2015年的6.2%涨到了2020年的10.56%,这相当于多了1.5亿个"科技明白人"。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压力。美国的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确实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困难。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化压力为动力"。华为被断供芯片,结果麒麟9000S横空出世;大疆被列入实体清单,反而卖出了全球70%的无人机。这种"越打压越强大"的韧性,让德国媒体直呼"看不懂"。
说到底,中国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14亿人的团结,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科技积累,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像航天晨光的工程师们,为了火箭燃料加注,在零下253度的环境里攻克液氢储运技术;就像宁德时代的工人,把电池能量密度从150Wh/kg提升到300Wh/kg。这些默默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了中国在贸易战中的"王炸"。
德国媒体可能还没意识到,中国这场贸易战的胜利,不是靠关税对抗,而是靠科技实力和民心所向。当中国的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当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当新能源汽车在欧洲街头跑起来,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最后想说,中国的崛起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复兴号,谁也挡不住。德国媒体与其盯着关税表发愁,不如多看看中国的科技创新展,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对抗从来不是最优解,合作才能共赢。
信息源:法兰克福汇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